盘点过去一年,惠州市惠城区教育工作在大力推进“三四五八”“教育教学质量十大提升工程”中,全区中小学教学一线涌现了无数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优秀教师代表。他们以“高效课堂”为思想导航,深入探索自身专业的未知领域,在不断学习和强化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以新思路新方法,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教学模式,得到业内外的高度肯定。
第十一小学数学科任教师温治兵
在专业探索路上砥砺前行
在采访温治兵之前,记者早已从各大报纸、网站上了解到他在数学这个学科领域中的突出成绩。在省第六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他代表全市参加比赛,斩获一等奖;在去年的省微课大赛中,他的《3的倍数的特征》课件荣获了二等奖;他屡屡作为教师代表,分享“高效课堂”教学成果,得到全区教师们的高度认可……如是荣誉,于温治兵而言,不胜枚举。
谈及这些荣誉,向来务实的温治兵有些腼腆地说:“我只是对自己的学科想的多了一些。”
诚然,记者采访中发现,这句朴实无华的介绍,的确是成就他各种荣誉的基石。
因为想的多,他积极探索“自主高效课堂”模式,科学设计并推行导学案,并以分组学习、团队协作的方式,让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更加高效;因为想的多,他在“自主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将重点内容和知识难点一一解构,并根据难点内容的难易程度,凝练为1、3、5分钟时长的小视频,传播到各种社交平台上,供学生们复习巩固,真正掌握难点内容;因为想的多,他将教科书中的生硬内容,巧妙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们跳出书本和课题之外,发现数学这个学科的无限乐趣和奥秘;因为想的多,他针对学生们大都厌烦枯燥计算的特点,在综合对比后,选用寓教于乐的计算软件,以游戏过关的形式,引导学生们反复加强计算题目的锻炼……
而正是这样一位“想的有点多”的教师,在面对这些荣誉时,没有作过多停留,而是对新一年的工作继续进行思索与铺排。
“‘自主高效课堂’推行到如今,综合成效还算满意,但要继续增效提质,还缺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温治兵坦言,当前,针对“高效课堂”虽然已设计了一些评价标准,但尚不完善,“只有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特色等做深入详细的标准设计,才能‘导’的清晰,‘学’的明确。”
顺延这种思路,温治兵称,2017年的工作计划,是要科学设计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来,“让‘高效课堂’变得更高效。”
富民小学语文科任教师王涛
新思维+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一直从事小学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王涛,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有深入了解,而正是这份了解,让他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电视、网络和社交软件兴趣浓厚,普遍具有知识面广、难辨信息对错等特点。”王涛举例,譬如“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用语,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词汇的错误认知,“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孩子们正确对待网络用语。”
王涛告诉记者,到了中高年级,班里两级分化的情况十分普遍,“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因材施教,设计分层学习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孩子都在课堂上得到学习和成长。”
基于这种认识,王涛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自主高效课堂”。从此,在王涛的班里,从前的“好演员”变成了“好导演”;从前的“主讲人”变成了“主持人”;从前的“好园丁”变成了“好导游”。在这里,孩子们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为了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效,相互取长补短,王涛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还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科学建立学习小组,通过组内合理分工,让学生们掌握合作学习讨论的基本方法等举措,增强协同合作的学习效果。
王涛说,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会对新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很难持续。因此,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王涛结合自身经验举例分享说,比如为了提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他会鼓励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孩子们在作为的自评互评中,可以学习他人写作的长处,感受互相交流习作的乐趣。”
但王涛也提醒,互评作文中教会学生掌握评改作文的方法同时,拥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标准也非常重要,“学生了解了评改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在互评和自评时,才能更客观,更有针对性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习作中的亮点和不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时,王涛还是一位注重平台搭建,有着互联网思维的“时尚老师”。平日里,他会利用QQ群、微信群等,时时分享学生们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作品发表的乐趣;会利用各种社交软件,与学生们在不同时空中一起评改习作;会利用手机的拍照功能,将学生们的习作拍照集结成册,在全班传阅、交流分享。
据悉,王涛的创新教学,不仅收获了学生们的骄人成绩,也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肯定。2013年,由他主导开展的《小学作文高效评改研究》课题,在2016年荣获了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上排小学英语科任教师韩丽萍
教学教研擅用“问题导向法”
因为在英语教学中创新教学,她是我市唯一一间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她用导图理论,开辟了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执教24年,她认真思索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形成研究课题,并在不断探索中找出答案,应用于教学,让课堂变成乐学海洋……她就是韩丽萍,上排小学副校长、我市首届十佳小学英语教师、市优秀教研工作者。
与韩丽萍的采访,相约了很久。大多时候,是她太过繁忙。她不仅是学校的副校长、英语教师,更是市、区教育局的教研员。同时,作为广东省韩丽萍教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她还担负着省市小学英语教研团队的引领指导工作,先后开展了20多场专题讲座,承担了各级各类教师的跟岗培训工作,组建了自己的学科团队。此外,在我市精准扶贫、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布局中,她还肩负着城乡联动的重任,是我市“城乡教育先进个人”。
如此身兼多职以及忙碌的节奏,换作别人或许早已措手不及,韩丽萍却游刃有余。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主持开展《以图导读,以图导写英语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在两年的研究、实践和运用中,以图式理论应用到具体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形成了高效课堂。据悉,该课题在2016年荣获了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当前,按照章节孤立教学的情况不在少数。这种在旁人看来习以为常的做法,韩丽萍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以英语这个学科为例,不同的章节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因此教师们一定要吃透整本书的内容,再打破固有结构,重新揉碎再造,提炼出精华。”韩丽萍认为。
按照这个想法,一个名为《小学英语课堂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应运而生。“比如在前面单元出现的关键词,随着新内容的不断拓展,可以融入语句和短文之中,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联系中,强化关键词和关键知识的记忆,进而夯实词汇和理解功底。”韩丽萍侃侃而谈自己的教学经验。
韩丽萍思索的结果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在全区组织的2016年度秋季期末检测中,上排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被抽选参与检测。参考283名学生中,只有一名不及格。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归课堂之中。这些研究的结果重回课堂之后,既是一种实践检验,也是一种经验提升。”韩丽萍说。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