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省长陈求发最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他说,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这一表态,成为报告亮点,舆论热点。
那么,数字造假,谁是得利者呢?恐怕是地方官员。你看,“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虚假数据不仅仅意味着面子好看,也意味着政绩和青云直上。对谁不利?报告中说,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对此,省委书记李希强调,“绝不能让忽悠成为文化,要让忽悠没有市场,让忽悠者没有前途!”
要说忽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数据造假都是顽疾,县乡忽悠省市,省市忽悠中央。最简单的例子,中国很多年以来各省份公布的GDP增长总和,超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基本都是几万亿对不上。这里面暗含着怎样扭曲的政绩观和变形的忽悠文化,又岂是一省一市的问题呢?
所以,辽宁这一说真话,让我们眼前一亮。老马对此的评价是,知耻近乎勇!数据难看,不是最难看的;说假话脸不红心不跳,才最难看。
当然,培养说真话的文化,需要容纳真话的土壤。现实当中,忠言逆耳者不在少数,习惯歌功颂德者不在少数,活在真空里,给人忽悠忽悠就忽悠瘸了的,也不在少数。
不妨以史为鉴。我们想想贞观之治,何以有魏征这样敢说真话的人?魏征有一篇奏疏,叫《十渐不克终疏》,给唐太宗提意见,一提提了十条,你至少有十个地方,没有善始善终。你当年多好多好,可是现在什么样子呢?脱离群众、叨扰百姓、远君子近小人、滥用人力等等等等。你如果听我一劝,即使你把我杀了我也心甘情愿。
这叫什么?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犯颜直谏,捋虎须,批龙鳞。据说,唐太宗也经常给魏征气得倒仰,当面不好发作,肚子里也翻江倒海。散朝之后,气愤难平,就在那发狠:这乡巴佬,我哪天非杀了他不可。
皇后就问了,杀谁?魏征。今天又朝堂上羞辱我。皇后就跪下了,恭喜贺喜。我听说领导开明则属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为您领导英明。唐太宗这才转忧为喜,更加器重魏征了。
您看,何以培养说真话的文化呢?需要魏征这样的直谏之士,也需要有容人之量的领导,还需要一批拥护实话实说的吃瓜群众。
老马以为,这世界上,至少两种人,是不能说假话的。一是孩子,一是知识分子。孩子应该是天真浪漫的,最怕的是孩子年级小小却世故油滑。有人批评现在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这要从我们的评价标准上找找原因。文化学者马未都就说过,孩子的作文,如果有一句真话,就应该打满分。
知识分子更需要说真话。我们见到太多的知识分子,老于世故,明哲保身。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还算好的;最怕的,是真话全不说,张嘴跑火车,一本正经地忽悠。政协委员侯欣一教授就说了,“知识分子唯一的特长就是知识,不说真话,既可能误导官方,又可能使官方瞧不起。”的确,这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也是使命和担当。
《左传》里记载了一位史官,齐国太史。大臣崔杼把君主杀了,这位太史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 崔杼要求,你把这改了,不改我杀了你。杀了我也不改。崔抒就杀了他。崔杼命令太史的弟弟改。他两个弟弟不为所动,也如实记载,也给崔杼杀了。最小的弟弟来了,你要杀我没关系,等我把这个记下来。崔杼服了,把宝剑扔下,爱怎么写怎么写吧。
所以,文天祥《正气歌》就说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种直书实录敢说真话的知识分子是好样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关键时刻,看风骨,看担当。
那么,数字造假,谁是得利者呢?恐怕是地方官员。你看,“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虚假数据不仅仅意味着面子好看,也意味着政绩和青云直上。对谁不利?报告中说,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对此,省委书记李希强调,“绝不能让忽悠成为文化,要让忽悠没有市场,让忽悠者没有前途!”
要说忽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数据造假都是顽疾,县乡忽悠省市,省市忽悠中央。最简单的例子,中国很多年以来各省份公布的GDP增长总和,超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基本都是几万亿对不上。这里面暗含着怎样扭曲的政绩观和变形的忽悠文化,又岂是一省一市的问题呢?
所以,辽宁这一说真话,让我们眼前一亮。老马对此的评价是,知耻近乎勇!数据难看,不是最难看的;说假话脸不红心不跳,才最难看。
当然,培养说真话的文化,需要容纳真话的土壤。现实当中,忠言逆耳者不在少数,习惯歌功颂德者不在少数,活在真空里,给人忽悠忽悠就忽悠瘸了的,也不在少数。
不妨以史为鉴。我们想想贞观之治,何以有魏征这样敢说真话的人?魏征有一篇奏疏,叫《十渐不克终疏》,给唐太宗提意见,一提提了十条,你至少有十个地方,没有善始善终。你当年多好多好,可是现在什么样子呢?脱离群众、叨扰百姓、远君子近小人、滥用人力等等等等。你如果听我一劝,即使你把我杀了我也心甘情愿。
这叫什么?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犯颜直谏,捋虎须,批龙鳞。据说,唐太宗也经常给魏征气得倒仰,当面不好发作,肚子里也翻江倒海。散朝之后,气愤难平,就在那发狠:这乡巴佬,我哪天非杀了他不可。
皇后就问了,杀谁?魏征。今天又朝堂上羞辱我。皇后就跪下了,恭喜贺喜。我听说领导开明则属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为您领导英明。唐太宗这才转忧为喜,更加器重魏征了。
您看,何以培养说真话的文化呢?需要魏征这样的直谏之士,也需要有容人之量的领导,还需要一批拥护实话实说的吃瓜群众。
老马以为,这世界上,至少两种人,是不能说假话的。一是孩子,一是知识分子。孩子应该是天真浪漫的,最怕的是孩子年级小小却世故油滑。有人批评现在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这要从我们的评价标准上找找原因。文化学者马未都就说过,孩子的作文,如果有一句真话,就应该打满分。
知识分子更需要说真话。我们见到太多的知识分子,老于世故,明哲保身。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还算好的;最怕的,是真话全不说,张嘴跑火车,一本正经地忽悠。政协委员侯欣一教授就说了,“知识分子唯一的特长就是知识,不说真话,既可能误导官方,又可能使官方瞧不起。”的确,这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也是使命和担当。
《左传》里记载了一位史官,齐国太史。大臣崔杼把君主杀了,这位太史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 崔杼要求,你把这改了,不改我杀了你。杀了我也不改。崔抒就杀了他。崔杼命令太史的弟弟改。他两个弟弟不为所动,也如实记载,也给崔杼杀了。最小的弟弟来了,你要杀我没关系,等我把这个记下来。崔杼服了,把宝剑扔下,爱怎么写怎么写吧。
所以,文天祥《正气歌》就说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种直书实录敢说真话的知识分子是好样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关键时刻,看风骨,看担当。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