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7-01-11 09:28:52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记者近日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采访,在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看到,一片片梭梭、花棒等沙生灌木挺拔伫立,阻挡风沙。多年来,阿拉善盟通过飞播造林、围栏封育和人工造林,建成一道绿色屏障,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让牧民在参与治沙中增收、致富。     阿拉善左旗(县)吉兰泰镇哈图呼都格嘎查(村)一处上万亩的梭梭林深处,58岁的郭新军踱着步子,巡护林地。“这片林子是我家的‘金蛋蛋’,抵挡风沙,还能挣钱。”他说,梭梭带来生态效益,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苁蓉产生经济效益。
        据郭新军回忆,20世纪90年代以前,他家附近主要是沙丘,牧草和天然梭梭林退化得很厉害,“羊没有草吃,卖不上价钱,人们生活很苦”。后来,当地鼓励牧民参与人工造林,推广肉苁蓉、锁阳等中药材的嫁接技术,片片绿洲渐渐恢复,牧民收入明显增多。
        2000年,郭新军小试牛刀,将学来的肉苁蓉嫁接技术付诸实践,尝到了甜头。于是,他积极响应退牧政策,把家里300多只羊、70多峰骆驼处理掉,甩开膀子、一门心思地种起梭梭,嫁接肉苁蓉。
        “放下牧羊鞭,当上造林员,收入翻了三番。”郭新军说,2016年全家收获3000多公斤肉苁蓉,纯收入约17万元,而放牧时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郭新军后来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目前有43户牧民成员,在他的带动和示范下,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梭梭和肉苁蓉产业中。
        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介绍说,目前,阿拉善盟人工梭梭林面积达270万亩,接种肉苁蓉54万亩,年产干肉苁蓉1300吨;围封建设白刺、锁阳产业基地200万亩,接种锁阳19.5万亩,年产干锁阳2000吨。另外,当地还培育和引进一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林业骨干龙头企业。
        对于生活在沙漠边缘飞播造林区的牧民而言,他们大多通过国家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和采集沙生植物种子增收。
        牧民杨树其生活的阿拉善盟巴彦诺日公苏木(乡)浩坦淖日嘎查,位于腾格里沙漠东缘,林业部门1992年开始实施飞播造林,牧民们主动让出沙化严重的草场,积极配合生态建设。20多年来,这个嘎查累计飞播造林79万亩,使流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为郁郁葱葱的灌木林地。
        “国家造林,改善生态,没忘了帮助我们增收。”杨树其说,人们禁牧后,被纳入国家公益林补偿范围内,人均每年享受1万多元补偿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还能在飞播区采集花棒、籽蒿和沙拐枣的种子赚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每到采收沙生植物种子的季节,浩坦淖日嘎查60多户牧民统一采种,为林业部门提供飞播用的树种30多吨,产值达100万余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