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江河纵横,山川交错,牧场广阔,牛羊肥壮,而且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因此菜肴、小吃面点品种多样,风味各不相同。青海菜特点是醇香、软酥、脆嫩、酸辣,兼有北方菜的清醇,川菜的麻、辣,南菜的味鲜、香甜。少数民族的菜具有一种粗犷的美,主料以牛羊肉为多。这里的小吃,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味。从烹饪制作到色、香、味、形,无不独具地方特色。青海虽然不大,但小吃却不少。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
酿皮
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青海奶皮
奶皮也叫干奶酪,和西餐中称作"忌司"的相似,是青海农牧交错地区农民用牛奶制成的著名士特产品之一,为牛奶制品中最可口的营养食品。其制作历史己近百年。奶皮纯黄夹白,油渍点点,蜂窝沙孔满布,色彩清新迷人
杂碎汤
青海人民把杂碎汤泡馍看成是最美好的早餐。它既能补身、耐饥,又能抗寒。杂碎是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肺、肠、胃、四蹄等,俗称“下水”。它又分两种,即“牛下水”或“牛肉杂碎”、“羊下水”或“羊肉杂碎”。
青海炮仗面
青海风味面食。拉面出锅后不带汤,用刀切成短条,倒入用粉丝、肉末、辣椒和少量菜做好的混菜锅内混炒而成。出锅前的制做等同于拉面的制做,出锅后的混炒法又相近于炒面片的混炒,但口味与两者各不相同。
大通牦牛肉
大通牦牛肉生产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无污染的天然牧场,是世界上人工培育的第一个牦牛新品种,继承了野牦牛的遗传基因。肉产品具有肉质鲜嫩,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沉积低,保水性较好,矿物质含量丰富,氨基酸及维生素
焜锅馍馍
青海人不叫馒头,而称馍馍。“馍馍”只是一个总称。青海农业区和半农业区各族人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如花卷、油包、油饼、曲连、油香、炉馍馍、馒头(祭祖用的大馍馍)、焜锅馍馍等等。
爆焖羊羔肉
美食爆焖羊羔肉一绝爆焖羊羔肉可算是高原一绝,游客只有在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
鹿角菜
鹿角菜又名天花菜,珊瑚菌科。8~9月份生于岱阴枯木丛中,季节性强,不易采寻。其高15厘米,米黄色,基部白色。主枝粗壮,顶端不规则分枝,形似鹿角。小枝顶端钝,有2~3个小齿。菌肉白色,内实,孢子囊黄色,孢子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