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后是接踵而至的台风。在强厄尔尼诺滞后效应的影响下,今年的汛期天气颇不平静,屡屡发生的强降水亦加大了城市内涝风险。
笔者近日在广州举行的城市内涝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研讨会了解到,今年以来,受强降水影响,武汉、南昌、九江、重庆、广州等地纷纷出现严重城市内涝。与会专家认为,除了降水量多强度大等气象因素,城市排水能力不足亦是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
形势
广州内涝点数量30年增15倍
“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98年来最多,全国有81个站点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11个气象站连续降水日数破历史极值,其中珠海曾连续27天降水位居首位。至9月10日,广州今年的累积雨量已超过历史极值2678.96毫米(2001年),打破1949年以来的年雨量纪录……”近日,国家和地方气象部门相继发布的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折射出城市防涝抗灾压力的加大。
而在广州市气象局首次举办的这场气象防灾减灾研讨会上,广东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春梅援引国家防总的统计透露,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有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有125座城市内涝。
其中,广州是我国五大中心城市中强降水日数最多的城市,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密集,建筑集中,工商业和交通发达,脆弱性增加,遭遇暴雨的损失相当严重。
今年初,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显示,广州城区内涝点数量是上世纪80年代的16倍。进入2000年以后,内涝事件主要发生点为113个,在越秀、天河、海珠、白云等区域都有分布。
李春梅称,广州市年平均遭受17次强降水过程的袭击,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4-9月份占90%,其中高发期在5月、6月、8月份。广州市近年来强降水的次数、最大小时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都有增加的趋势,极端降水事件时有发生。
分析
极端天气与城市配套落后是主因
事实上,除了广州,其他城市内涝状况也不容乐观。“中国城市内涝情况严重,逢雨必涝是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的痼疾。”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姜彤介绍,仅2008年至2010年这两年间,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39%的城市发生内涝超过3次。其中37个城市最长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
“内涝的情况还可能会越来越多。”姜彤说,而今年暴雨过程频繁出现,除了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外,还和强厄尔尼诺有关,正是超强厄尔尼诺消退后还在持续影响我国气候,让今年南方天气“情绪不稳”。
面对我国多数城市“逢雨必涝”的情况,姜彤分析称,极端天气增多是导致城市内涝的气象原因;此外,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加之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水泥森林”的出现成为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过去城市里和城市周边有大面积的水面、耕地和林地草地,雨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渗入地下,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不透水面积也不断增加,雨水吸、渗能力下降”。
广州市气象台副研究员廖菲表示,广州人口密度集中,城市内涝已成为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2008年到2013年这5年里,广州因内涝造成的损失超25亿元。
李春梅认为,除了降水等气象原因,现阶段广州市排水系统能力不足、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足、雨污合流加剧管道淤塞等也是易发生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此外,广州内涝问题还与所处地形有关,广州位于珠江、东江、北江下游入海口,当外江、海水位较高,受外江洪水和潮水的顶托影响,内河涌洪水不能及时排出而使河涌水位高涨,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的雨水无法排向河涌。
对策
内涝预警与建设“海绵城市”并举
如何防范和治理内涝,避免城市常常“看海”?推行内涝风险预警与建设“海绵城市”是不少专家认为标本兼治的方案。
“广东是全国首个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试点省份。”李春梅在介绍我省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发展情况时介绍,从2012年建立单机版广州中心城区内涝风险预警系统到2015年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今年广东省气候中心又对广州市原来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进行了升级。
廖菲也表示,广州气象部门正在通过改进内涝预警预报技术,加强部门合作、深化信息共享等方式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通过对2013年至2016年广州市的五次城市内涝时数据与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我省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平均命中率达83.2%、平均漏报率为16.8%。广东省内涝风险预警系统以网络和软硬件平台、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体系为支撑,以城市内涝淹没模型为核心,由用户层、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以及网络和硬件支撑层组成,满足了“各级部门、信息共享、立体支撑、协同指挥、快速反应”的管理格局。
除了提前预警,在治理上,姜彤指出,构建“海绵城市”有助于科学地应对城市内涝灾害。其原理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暴雨洪水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具有很强的吸水、储水、渗水、净水能力,下雨时把雨水存储起来,等到需要用水时还可以把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海绵城市”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所秉持的理念。
广州大学的报告亦建议,城市不透水面密度的空间格局影响暴雨内涝点空间分布,通过优化不透水面密度空间格局,有利于消除或减轻暴雨内涝灾害。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还提出明确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链接
如何实现内涝预警
“无内涝风险。本地24小时内不会出现1小时20毫米以上降水”,打开广州市气象台的专项预报网页,各城区的内涝风险等级一目了然。寥寥数语,却凝聚着气象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而当出现内涝风险时,我省的内涝风险评估预警系统还会向地方气象部门发送评估报告,并将不同级别的风险点位标注在地图上。排水部门就可以按图索骥排查内涝隐患。
“传统的气象预报重点关注降水情况,但限于不同地形、排水能力等差异,即使同一雨量、雨强对不同地点的致涝影响也不同。”李春梅介绍,省气候中心在进行系统研发初期时,首先要结合排水管理部门的信息,开展大量的易涝点实地调研和研究,以确定广州市现有易涝点的致灾临界降雨阈值。“这个临界阈值是指这个地方降水到了哪个程度,会发生哪种深度的内涝”。
李春梅说,低风险为积水深度在20厘米以下;中等风险,积水深度在20到60厘米;高风险易涝点,积水深度在60厘米以上。三种风险等级分别用由小到大的紫色、蓝色、红色的圆圈表示。此外,省气候中心团队还根据广州市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及地表构成,划分排水单元,根据精细化定量降水估测及预测结果,计算片区实际地表径流汇聚量,估测排水管网排水能力,形成城市积涝淹没模型。
除了预警系统的判断,在广州、福建等地,气象部门还引入了警方监控摄像头的影像数据,以及内涝水位监测站数据,以实时监测手段与风险预警系统互为补充,相互印证。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