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8-21 16:29:19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8月19日下午,参加上海书展的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阿来,出席了出版方为其举办的自然文学三部曲“山珍三部”《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发布会。
      20日上午,阿来又来到上海图书馆,为广大读者做了一场名为《河上柏影——守护故乡自然瞻望人性温暖》的演讲,他以自己的“山珍三部”为契机,讲述了对自然文学的理解,观点深刻,妙语如珠。

    新作尽显自然博物气质
      阿来新书“山珍三部”系列,每一本都与一种物产有关。《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线索分别是虫草、松茸、岷江柏。阿来说,“这三种物品都是稀缺的,被商业市场疯狂追逐。而这种商业的需求、逐利的冲动会影响到当地居民,带来他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想表达一下这种变化,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在小说中,自然界的物质成了很重要的表现对象。从珍稀物质中看到商业逻辑的隐喻,表现出人与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的关切……阿来小说表现出的特点,让北大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感到惊喜和钦佩。发布会上,他说:“阿来对植物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透,这是他很独特的方面。他用了几种植物作为一种象征,表现出一种自然博物的学者气质。我几乎会认为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与非虚构名作《瞻对》严肃沉重的笔调不同,“山珍三部”系列小说呈现出清澈、优美的行文风格和文本气质。其中一种轻盈的诗意和飞翔感,以及淡淡的乡愁美,让人仿佛回到了阅读《尘埃落定》时的诗意感觉。对此,阿来说,“前些年都在写厚书,这些题材蕴含的有些东西比较沉淀、比较复杂。比如历史题材里面有很多人性的诡谲、历史的沉重,如果我一直面对那样的题材,我都担心自己变成一个暗黑的人,甚至担心有可能得抑郁症,对世界感到绝望。所以我要让自己变得清新起来、开朗起来、明亮起来,我要多看到世界的光明。”
      于是,行走高原的阿来,突然就想到要写一些语言上给人感觉轻松、轻盈的、透明的小说,“我想作家写作最好的调整方式,就是用写作本身来调整,或者可以叫疗愈吧。”

    涉珍稀食材不写“舌尖体”
      阿来透露,在“山珍三部曲”的写作中,他“警惕自己不要写成奇异的乡土志,不要因为所涉之物是珍贵的食材而写成舌尖的什么,从而把自己变成一个味觉发达、且找到一组别致词汇来形容这些味觉的风雅吃货。我相信,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在生命的坚韧与情感的深厚。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我还是愿意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向往。就像我写的小说主人公所护持的生生不息的蘑菇圈。”

    正写第二部电影剧本
      现在影视界涌现IP热,很多小说作品成了投资热钱瞄准的资源库。阿来对此有冷静的思考,“我反正是不会掺和,还是安静写好自己的作品吧。”
     
      事实上,阿来曾写过电影剧本,得了不少奖,眼下正在写自己第二部电影原创剧本,“故事发生在四川云南边界,时间从上世纪20年代延续到50年代,主角是在中国探险的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纳西学之父’约瑟夫·洛克。”阿来说,自己本来不是特别愿意写电影剧本,但是受到热情邀请,想想还是答应了,“剧本长度大概是中篇小说的体量,几万字吧。计划今年年内完成。”
      怎么想到写这么一个历史人物?是命题作文吗?阿来说,“我肯定不会接受命题作文。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我希望通过剧本这种形式,能传达我这些年对历史与当下关系的思考。”
      有没有兴趣亲自当导演?“哎呀,导演一部电影的活儿,我还是嫌太麻烦,还是算了吧。”阿来笑着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