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8-18 16:03:23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针对黑龙江省耕地土壤存在耕层薄、犁底层厚、土壤粘糗等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自选课题研发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日前通过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项技术有创新性,其中肥沃耕层构建理论和技术及其模式,在国内外处领先地位,目前该技术模式已被澳大利亚科学家引进到澳洲。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2.2亿亩,其中粘重土壤占2/3,约1.5亿亩。这种土壤类型,土壤易涝,土体上下水热传导慢,土壤冷凉、滞水,常常影响春季播种。随着耕地开垦年限的延长,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加之黑龙江省最近10年由于机械化加强和玉米品种的改进,高寒豆麦产区也能种植玉米,使得玉米面积不断加大,导致秸秆在田间大量燃烧污染环境。该项目组科研人员以提升地力,构建肥沃耕层,建立土壤高效肥水库为目标,先后研发出深、免、浅组合耕作技术、采用螺旋式犁壁犁将玉米秸秆一次性深混还田技术。在此基础上,他们创建了米-豆-豆轮作模式、米-豆轮作模式和玉米连作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此项技术和模式在黑龙江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2013年~2015年近三年推广应用面积达268万亩,其中玉米134万亩,三年平均亩增产79公斤,大豆应用面积134万亩,三年平均每亩增产17公斤。整个项目三年累计增产粮豆1.29亿公斤,新增利润2亿元。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