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于7月中旬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展示了新疆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时期的医学百科全貌。
昨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这部书的编著者之一王兴伊,他说,《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他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共同编著。
今年53岁的王兴伊出生于伊宁县,2003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学位,现在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该书将新疆出土考古资料、吐鲁番出土文书和大谷文书,以及英藏、法藏、俄藏之敦煌文献中明确为新疆出土者约300件医药文献残卷或残片进行整理研究,集中反映了不同医学在我国西域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这部书是王兴伊主持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出土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的最终成果,作者从新疆考古出土资料以及国外馆藏的新疆出土的涉医文书中,搜集整理出医药文献,并将这些文献分为两部分。一是汉语编,即医学理论类、本草类、医方类、针灸类、医史资料类、药价文书类、其他类等七类;二是胡语编,即梵文类、回鹘文类、佉卢文类等。
王兴伊说,书中首次公布了各地馆藏新疆出土涉医文书图片,书中的大量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药方以及养生保健药方,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找到了源头。
在书里的一张照片中,发黄的残卷上写着五味子、麻黄、干姜等药,王兴伊说,这是“唐人写疗咳嗽等病药方”,这个药方是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8号墓,现藏于新疆博物馆,药方与现代中医使用的小青龙汤相近。
在书中,包含大量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药方以及养生保健药方,如回鹘文《杂病医疗百方》残卷有近百张药方,包括治疗眼病、儿科疾病等。另外还载录大量汉语、胡语的医方,诸如“唐人写疗眼方”、“阿魏治聋方”、“三病俱发方”等汉语医方。
王兴伊说,由于都是文物残卷,药方只有几味药,但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将对维吾尔医学、中医学的临床做出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南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说,西域出土的胡语医药文献,是多元文化融合下的科学文献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汉唐时期该地区多种医学文明的极大成就。
昨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这部书的编著者之一王兴伊,他说,《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他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共同编著。
今年53岁的王兴伊出生于伊宁县,2003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学位,现在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该书将新疆出土考古资料、吐鲁番出土文书和大谷文书,以及英藏、法藏、俄藏之敦煌文献中明确为新疆出土者约300件医药文献残卷或残片进行整理研究,集中反映了不同医学在我国西域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这部书是王兴伊主持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出土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的最终成果,作者从新疆考古出土资料以及国外馆藏的新疆出土的涉医文书中,搜集整理出医药文献,并将这些文献分为两部分。一是汉语编,即医学理论类、本草类、医方类、针灸类、医史资料类、药价文书类、其他类等七类;二是胡语编,即梵文类、回鹘文类、佉卢文类等。
王兴伊说,书中首次公布了各地馆藏新疆出土涉医文书图片,书中的大量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药方以及养生保健药方,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找到了源头。
在书里的一张照片中,发黄的残卷上写着五味子、麻黄、干姜等药,王兴伊说,这是“唐人写疗咳嗽等病药方”,这个药方是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8号墓,现藏于新疆博物馆,药方与现代中医使用的小青龙汤相近。
在书中,包含大量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药方以及养生保健药方,如回鹘文《杂病医疗百方》残卷有近百张药方,包括治疗眼病、儿科疾病等。另外还载录大量汉语、胡语的医方,诸如“唐人写疗眼方”、“阿魏治聋方”、“三病俱发方”等汉语医方。
王兴伊说,由于都是文物残卷,药方只有几味药,但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将对维吾尔医学、中医学的临床做出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南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说,西域出土的胡语医药文献,是多元文化融合下的科学文献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汉唐时期该地区多种医学文明的极大成就。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