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7-05 17:20:25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6月27日,经过4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逐梦他乡重庆人”6名赴日本、韩国采访的记者终于回到重庆。尽管风尘仆仆、面带倦容,但看到来接机的家乡父老,他们难掩内心的激动。      
        这一年,无论是在南国雨季,还是北国雪夜,无论是祖国的万里山川,还是千里迢迢的异国他乡,都活跃着“逐梦他乡重庆人”记者(以下简称“逐梦”记者)的身影。截至目前,重庆共组织媒体16轮35批次、213人次,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和12个国家及地区,采访了390位在他乡创业就业的重庆人。
         
        “‘逐梦’报道不仅体现了重庆人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重庆新闻工作者执着的情怀。报道不仅感动教育了读者,也锻炼了记者队伍,磨炼了他们的心智,一举多得。”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潘岗评价说。
         
        寻访足迹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我是马识途,我是重庆忠县人,我饮长江水长大,我对重庆有深深的怀念。”2015年阳春三月,四川省成都市指挥街8号院,著名作家马识途在接受“逐梦”记者采访时,用浓重的乡音,讲述了一位老革命家和文学大家波澜壮阔的逐梦人生。
         
        作为对重庆直辖20周年的一份献礼,2015年2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联合市外经贸委、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组织启动了“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
         
        报道从2015年6月18日重庆直辖18周年纪念日起,开始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和微博、微信平台全媒体刊播,计划用两年时间采访全球520名重庆人物故事,至2017年6月18日刊播完。该活动是重庆新闻界近年来出动记者人数最多、历时最长、涉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次大型采访活动。
         
        截至目前,“逐梦他乡重庆人”已刊播250余期逐梦人物的故事。其中,既有成功人士,也有平民英雄,他们从事的行业覆盖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他们凭借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付出的辛勤汗水,演绎出一个个在他乡追梦、筑梦、圆梦的精彩故事。按照“全媒体寻访”的理念,《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华龙网、“重庆新闻”APP、《重庆日报》官方微博微信等全媒体同步推出,做到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立体传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开展‘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是对一线新闻记者很好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对提升新闻队伍素质,助推媒体融合发展做了积极探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
         
        “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在基层”
         
        “我不敢想,我那慈祥的父亲会那么早离开家人;我更不敢想,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不能陪伴左右。”谈到父亲的离世,《重庆晨报》记者徐菊至今仍难以释怀。
         
        作为“逐梦他乡重庆人”美加采访组成员,徐菊在出行第二天便接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但当时他们组已经开始了采访,如果找别的同事来接替时间根本来不及,更何况美国和加拿大的签证至少要一个月才能办下来。“没事,不要担心我,你安心采访。”在电话那头,父亲这样安慰她。
         
        带着对父亲的挂念,徐菊选择留了下来。白天,她与组员们四处奔波,认真采访;晚上,她和父亲的主治医生通电话,时刻关注父亲的病情。
         
        事实上,这感人的一幕仅仅是“逐梦他乡重庆人”寻访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2015年4月,江浙沪采访组在20多天时间里辗转七八个城市,每天以高铁为交通工具,在高铁列车上写稿子,在路边蹲着吃盒饭,有的记者在换乘车站累得抱着行李就睡着了。
         
        2015年7月,西藏采访组一行6人顶着高原反应坚持采访。由于喘气困难,大家都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快步走路。当时青藏高原的紫外线也格外强烈,采访组成员普遍被烈日灼伤,引发头晕、热伤风。但为了最佳采访效果,大家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2015年11月到2016年春节前,整整65天,境外采访组在异国他乡度过了记者节、圣诞节、元旦,一路上有采访的艰辛、有水土不服、有思乡之情,但更多的是倾听老乡故事时那份情真意切的激动和感触。
         
        “说实话,寻访活动算不上轻松的‘美差’,但完成采访后,我却感到自己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路上遇到的他乡重庆人,也让我感慨万千,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在广阔的基层。”《重庆日报》年轻记者杨骏说。
         
        为主流媒体转型提供好经验
         
        一年来,“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百度搜索有相关内容45.9万余条,新闻跟帖7万余条。新浪微博中的#逐梦他乡重庆人#话题,参与讨论量超180万人次,点击量超1.32亿人次。
         
        一位《重庆日报》的老读者动情地说,“逐梦他乡重庆人”展现了在外拼搏的重庆人内心最深处的温柔乡愁,让人看到了梦想的力量与奋斗的希望,也让3300万重庆人加深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就在前不久,“逐梦他乡重庆人”寻访活动被评为“2015年全国外宣十大创新案例”。该活动也得到了新闻界专家学者的称赞。
         
        《天津日报》总编辑王宏说,“逐梦他乡重庆人”报道的内容选择了生活在外地的重庆人,讲述他们的离愁别绪,讲述他们的奋斗拼搏。这样的内容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其他媒体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雯认为,“逐梦他乡重庆人”寻访活动选择地方化的独特视角,聚焦在他乡逐梦的重庆人,以系列化的人物报道契合了国家所倡导的中国梦宣传主旨。这为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和主流媒体的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案例。
         
        重庆市记协主席周勇表示,“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报道是重庆媒体走基层、走一线的生动事例,从“要我走”真正变成了“我要走”,促进和加强了编辑记者“情系老百姓、心向党中央”的政治责任感和民生情怀。
         
        “寻访活动是重庆新闻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生动实践,下一步,还有更多的人物等着我们。”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周波说,采访组还将前往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让更多人了解普通却又不平凡的重庆人。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