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7-03 18:51:54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国家的财政投入大大增加了,但老年人似乎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根源在养老服务的精准化不够。
    昨日,太原市医养结合工作推进会发布消息,"十三五"期间,太原市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依托,以养老和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全面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医疗与养老资源无缝对接,为全市老年人提供连续、适宜、规范、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2020年医养结合床位达6700张

    到2017年底前,太原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政策到位、服务专业、运行高效的医养服务体系,全市具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占总数的3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30%以上;社会力量办的医养服务机构占总数的30%以上;70%的社区服务中心能提供医养服务……到2020年底前,建成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家庭、城市社区、养老机构的医养服务体系。全市医养结合床位数达到6700张,基本满足老年人的医养服务需求;全市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45%以上……

    养老机构要设置就医场所

    太原市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现有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站)、门诊部、医务室等。200张床以上(含200张)的养老机构应独立设置床位不少于50张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或护理院等,200张床以下的养老机构应开设门诊部、医务室(卫生所)等,并配备全科医师和专业护理人员,让入住老年人享受便捷的专业化医疗保健服务。

    发展专业老年医疗护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及一定数量的老年护理床位,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康复需求。建设一批老年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区。全市55所社区服务中心和52个乡镇卫生院各开设医养结合型床位不少于20张。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养融合

    引导支持现有具备条件的民营医院开设医养结合床位,为社会资本预留医养结合床位1560张。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途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医养融合服务设施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

    促进现有医疗机构开展延伸服务。具有一定资质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举办、联合、托管、承包等形式直接运行管理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低的医疗机构可调整、增设老年康复护理床位。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不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延伸点,满足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需求。

    为老年人转诊提供绿色通道

    推进综合性医院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站)、老年康复机构等之间的转诊和合作,为老年病人转诊医疗提供绿色通道。建立养老院承接医院内需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制度,有效缓解医院中老年人“压床”问题。

    引导鼓励老年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护理院(站)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开展家庭护理服务。到2017年末,太原市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5%、健康管理率保持在75%以上,力争2020年实现全覆盖。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养老全过程,在养老机构推广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和适宜技术,开展融入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老年人预防、护理、康复服务。

    建立老年人医养联动制度

    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启动医养结合服务信息库,进入“住院状态”,到医院及时接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在康复期转为“休养状态”,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床位作为老年人疾病急性期过后的康复病床,统一调配使用,为老年病人回归家庭、社区前提供恢复期临床护理康复服务;病情稳定期回归原“颐养状态”,转入养老机构住养。三个时期的管理服务主体建立联动机制,有效有序配合,实现无缝转接。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