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7-01 19:04:31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又一个生命在众人的惋惜中离去。6月29日晚,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6号线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经路人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临床猝死,分为心脏性猝死和包含急性脑血管病的非心脏性猝死。急救专家根据视频记录初步判断,金波可能为心脏性猝死。这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在我国,最终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远低于美国等国家的水平,折射出专业急救体系亟待完善。

      凶险的急症:我国每分钟约1人“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突然停止,瞬间心脏的泵血功能丧失,导致以脑为首的所有组织器官血供完全中断,进入临床死亡。一旦进入生物学死亡即脑死亡,则无可挽救。

      “心脏骤停紧急而凶险,大多见于成年人。”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说。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看似健康人群,也有猝死的风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绍,心脏骤停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甚至看似健康的人。

      专家介绍,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很多,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导致猝死的第一原因,约占心脏骤停总数的80%以上。除了家庭病史和心脏疾病之外,一些马拉松选手在跑步中的猝死,大多由于心脏骤停。其中最普遍的情况,又分为耗氧量的瞬间增加与锂离子浓度的骤降。

      相关统计显示,猝死等急症约70%发生在家中,25%发生在其他场合,仅有5%发生在医院内。猝死在医院以外各种场合的病人,65%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5%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

      “由于民众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大多数人没等送到医院就已经死亡。”贾大成说。

      “黄金四分钟”: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紧缺,懂急救者少

      对猝死的急救,时间就是生命。业内一直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指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关键时期在心脏骤停之后的4分钟内。

      “猝死事件时有发生,而我国各大城市,救护车的平均到达时间为10分钟。人一旦无呼吸、无脉搏,大脑血液里的氧气只能维持4分钟,这是挽救生命关键时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介绍,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心脏跳动,使新鲜血液输送到大脑,人的脑细胞就会死亡。每拖延1分钟,脑细胞死亡率就增加7%—10%。心脏骤停大于4到6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大于10分钟,将脑死亡。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曾与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举办“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田军章介绍说:“如果现场有人能懂得简单的急救技能,就能在意外发生的现场及时开展自救互救,在专业医护人员到来前争取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最大可能地挽救生命。”

      专业人士分析,从北京地铁里拍摄的视频可见,金波倒地后即刻有人上前救助,值得鼓励。如果救助的方式更加专业,比如,现场能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且有人会使用,患者获救的机会会更大。此外,现场虽有多个地铁工作人员,但并没有直接参与施救,只是沟通、呼救。

      AED急救设备的紧缺,或因不会使用而“闲置”,是令猝死者最终无法获救的一个重要原因。

      “抢救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击除颤。金波发生猝死的现场如果有AED,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贾大成说,“据我了解,一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虽然配备了AED,但很多成为摆设,很少有使用过。”贾大成说。

      给“猝死”一线生机:急救专业体系亟待建立

      如何在“黄金四分钟”内迅速展开救护,考验的是整个急救专业体系。贾大成等专家认为,急救系统的完善,是政府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普及心肺复苏。

      多位急救专家呼吁,在全社会普及急救教育,尤其高危行业、服务行业,应把急救技能列为职业技能之一,各类各级学校应把急救教育列为必修课。

      “呼吁每个家庭1-2个人学会急救。因为70%猝死发生在家庭。在其他场合同样能够救人。”贾大成说,心肺复苏并不难学,首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是否存在。如果现场只有一名抢救者,应立即高声呼救,寻求旁人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尽快取得AED。对溺水、创伤、药物中毒以及8岁以下儿童,先徒手心肺复苏5个循环(约2分钟)后,再打急救电话求救。对突发心脏骤停,按压是最重要的。按压位置在胸部正中、乳头连线中点,每分钟100至120次,深度5至6CM,让胸廓充分回弹。

      ——配备AED设备。

      贾大成等专家呼吁,为地铁、火车站、体育场馆、商业街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以及警车、消防车配备AED。“每台AED的价格2到6万元。如果有企业愿意捐助,打上该企业LOGO,这样的形象广告很值得。”

      ——猝死高危人群应及早接受治疗。

      王景峰介绍,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最大危险因素。据统计,心脏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导致。

      “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是我国现阶段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公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控制率和治疗率更低。普及公众教育、加强诊断预防、推广先进疗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王景峰说。
    关键词:中国心脏体系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