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6-28 08:04:17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时下城市管理的改革决不能单向度推进,而应该是综合实施的过程。不仅要看到政策实施的正向效果,也要考虑其反向效果。

    从6月26日起,上海市停止实行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记者实地观察发现,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据巴士公交二、三公司的48路、49路车队反映,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下降了八成以上。

       向70岁以上老人发放免费公交卡,一向被视为城市敬老的重要举措,广受“白发族”的欢迎。不过,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市公交也显得日渐逼仄、拥挤,老年人与其他人在公交工具上的“让座”冲突,也时有发生。而每次风波,往往会走向泛道德化讨论,不是弥合而是加剧了社会群体间的撕裂感。

    此前不乏有人呼吁老年人“错峰出行”,把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资源让给年轻人。遗憾的是,这种停留于道德化的倡议没有多大实际效果。

    既然是政策性因素导致公交资源局部紧张,那么,缓解之道还是要从政策入手。老年人之所以扎堆乘车,尽管有刚性需求,但是免费乘车是一个重要推手。因此,有必要调整政策设计,促使老年人理性出行。事实上,不止一个地方有类似考量,只是囿于强大的道德及舆论压力,不敢率先施行。

    上海市敢做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光是有勇气,恐怕主要是有底气。这底气就来自强大的配套措施,即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据披露,从今年5月1日起,上海老人按年龄分为五档享受包括交通等方面的津贴,从75元到600元不等,钱直接打入具有银行卡功能的“上海市敬老卡”中。基于此,才宣布停止“敬老卡”免费乘车制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此番不是单纯取消政策优惠,而是将优惠换了一种方式,通过真金白银的“直补”,既消除了老年群体的被剥夺感,又能帮助老年人结合个人情况理性出行。这样的制度互补,可以说是一种双赢。一者,老年人不会心生怨怼,既得利益没有明显受损,部分出行艰难或出行意愿不强的老人,还因此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再者,公共交通工具的拥挤情况也确实有所缓解。

    上海的效果如此明显,那么,各地会跟进吗?

    不好说。至少从目前看,此举赖以成功推动的根源在于政府财力的强大支持。据披露,上海市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涉及260万老年人,预计年财政投入超过45亿元。其他城市若眼热上海,愿不愿意、能不能拿出这样一大笔钱,或将是问题的关键。而若是没有配套措施,只是单方面取消老年人免费乘车制度,难免遭遇民意反弹。

    上海的做法也表明,时下城市管理的改革决不能单向度推进,而应该是综合实施的过程。不仅要看到政策实施的正向效果,也要考虑其反向效果。这就要求必须以精细管理的思维,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制度出现的问题,不能依靠道德来解决。而无论如何,政府服务社会民众的宗旨不能变。这一条,既是底线,也是高压线。


    关键词:底气上海老人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