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天津有个“泥人张”,殊不知南京有个“泥人黄”。从事民间泥人捏制工艺50多年的黄建强,退休后还起早贪黑,精心创作了400多件彩塑佳品。如今,聊起曾让他引以为傲的彩塑艺术,这位南京市非遗传人有些担心,“我可千万不能是最后一个做‘南京泥人’的人啊”。
曾为学画 每天步行两三个小时去上课
出生于1943年的黄建强17岁初中毕业,原打算报考南艺的他却机缘巧合被当时刚刚成立的江苏省国画院录取,“我们算是第一届,当时南京一共录取了5个人”。然而为了实现心中的文艺梦,黄建强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江苏省国画院那会儿在中山陵藏经楼授课,黄建强每天从中华门步行去上课。“我父母不同意我上艺术院校,因为当时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父母希望我学一门技术,或者报考能解决食宿的院校,但当时国画院是不解决食宿的。”黄建强当时住在如今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附近,每天5点就起床,瞒着父母花两三个小时步行去上课。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个事儿,觉得黄建强确实是个好苗子,也被他的举动所感动,最终决定减免他的食宿费用,家人这才同意他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学习,“这让我有了师从宋文治、傅抱石等大家的机会。”
上世纪60年代批量生产泥人
他成不二人选
在国画院学了一年多的临摹,有一次黄建强到一位教授家里做客,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泥人,“当时就被迷住了,教授跟我说,泥人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可一点也不简单”。
从国画院毕业后,黄建强先是被分配到了菊花戏衣戏具厂,后来又到了南京工艺雕刻厂做产品工艺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初,新华日报美编组的几位老师在无锡泥人的基础上,通过夸张的构图和造型制作出了“南京彩塑”,即“南京泥人”,送到北京展览引起轰动,当时南京政府便决定大批量生产,南京工艺雕刻厂承担下这个任务,黄建强便成了负责这份工艺的不二人选。
“捏泥人主要分发泥、待干、打磨、上底色、彩绘等几个步骤,发泥最辛苦,彩绘最难。”黄老告诉记者,发泥需要把原料泥洒上水,反复用木槌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硬,“半天时间肯定是需要的,对体力有很大要求,且又脏又累。”
退休后一年
起早贪黑做400多个泥人
黄老回忆说,20世纪60年代南京泥人最受欢迎的时候,全南京有三条生产线,一条在工艺雕刻厂,一条在夫子庙,还有一条在江宁,“每条生产线都有100多号人。”那个年代,南京泥人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青睐。“1个孙悟空加4个小猴子组成一套,卖一毛八分钱,一年可以创收几十万。”
从80年代末开始,泥人市场陷入困境,南京从事泥人行业的专业人员几乎绝迹,唯独黄建强对“泥人”情有独钟。退休后,黄老在自己家开办了泥人加工厂,采用夸张等多种手法,塑造出数百种新的艺术形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起早贪黑,从发泥到做坯再到彩绘“一手包办”,创作了400多件彩塑作品,“我不做,这个东西就要彻底失传了。”黄老告诉记者,虽然他陆续在中山门小学、南京大学等开设了彩塑课,但是真正的传人始终没找到。
曾为学画 每天步行两三个小时去上课
出生于1943年的黄建强17岁初中毕业,原打算报考南艺的他却机缘巧合被当时刚刚成立的江苏省国画院录取,“我们算是第一届,当时南京一共录取了5个人”。然而为了实现心中的文艺梦,黄建强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江苏省国画院那会儿在中山陵藏经楼授课,黄建强每天从中华门步行去上课。“我父母不同意我上艺术院校,因为当时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父母希望我学一门技术,或者报考能解决食宿的院校,但当时国画院是不解决食宿的。”黄建强当时住在如今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附近,每天5点就起床,瞒着父母花两三个小时步行去上课。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个事儿,觉得黄建强确实是个好苗子,也被他的举动所感动,最终决定减免他的食宿费用,家人这才同意他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学习,“这让我有了师从宋文治、傅抱石等大家的机会。”
上世纪60年代批量生产泥人
他成不二人选
在国画院学了一年多的临摹,有一次黄建强到一位教授家里做客,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泥人,“当时就被迷住了,教授跟我说,泥人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可一点也不简单”。
从国画院毕业后,黄建强先是被分配到了菊花戏衣戏具厂,后来又到了南京工艺雕刻厂做产品工艺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初,新华日报美编组的几位老师在无锡泥人的基础上,通过夸张的构图和造型制作出了“南京彩塑”,即“南京泥人”,送到北京展览引起轰动,当时南京政府便决定大批量生产,南京工艺雕刻厂承担下这个任务,黄建强便成了负责这份工艺的不二人选。
“捏泥人主要分发泥、待干、打磨、上底色、彩绘等几个步骤,发泥最辛苦,彩绘最难。”黄老告诉记者,发泥需要把原料泥洒上水,反复用木槌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硬,“半天时间肯定是需要的,对体力有很大要求,且又脏又累。”
退休后一年
起早贪黑做400多个泥人
黄老回忆说,20世纪60年代南京泥人最受欢迎的时候,全南京有三条生产线,一条在工艺雕刻厂,一条在夫子庙,还有一条在江宁,“每条生产线都有100多号人。”那个年代,南京泥人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青睐。“1个孙悟空加4个小猴子组成一套,卖一毛八分钱,一年可以创收几十万。”
从80年代末开始,泥人市场陷入困境,南京从事泥人行业的专业人员几乎绝迹,唯独黄建强对“泥人”情有独钟。退休后,黄老在自己家开办了泥人加工厂,采用夸张等多种手法,塑造出数百种新的艺术形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起早贪黑,从发泥到做坯再到彩绘“一手包办”,创作了400多件彩塑作品,“我不做,这个东西就要彻底失传了。”黄老告诉记者,虽然他陆续在中山门小学、南京大学等开设了彩塑课,但是真正的传人始终没找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