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6-05 18:02:19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马承源先生回忆说,我后来是请了阮崇武先生,他是当时上海科协主持这方面的工作。那么我们组织了很多高级工程师在博物馆开会,他来主持这个会议,分配任务,设想了各种方案、各种青铜透光镜可能成因的方案。交大、复旦、同济,还有几个厂一起做的,一起用不同的方案做的。

       如果能搞清透光镜与其他铜镜的不同,答案可能也就找到了。由于上海博物馆有上万枚铜镜,发现所谓透光现象的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那么汉代的镜子有什么特点吗?与它之前战国时期的平面镜相比,汉代有很多镜子是凸面的,而透光镜就是凸面的。这是西汉透光镜的第一个特点:凸面镜。

       在铜镜的铸造过程中,当温度高达上千度的金属液倒入事先做好的陶范,也就是古代铸铜用的模具,金属液在陶范中有个冷却凝固的过程,而问题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四面透光镜的边缘,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对镜体来说有一个又宽又厚的镜环。由于镜体较薄,所以冷却快,而镜环宽厚则冷却速度慢。所以当镜体已经固定成型后,镜环还在冷却收缩,对镜体产生了一种紧箍作用,形成铸造残余应力。宽厚的镜环就是西汉透光镜的第二个特点。

       上海交大的盛宗毅教授参加了研究,他发现镜子在铸造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内应力。实际上他们在浇铸的时候,开箱早一点,这个镜子就裂掉了,这就证明它的内应力是很大的。

       虽然镜体内部的应力很大,但镜体本身的刚度也很大,所以镜环的紧箍起初并不对镜子产生什么影响,就像用手去掰一块厚厚的铁板,铁板不会有丝毫变化。但铜镜只有不断的磨才能保持光可照人。古时有一种磨镜的职业,宋代的磨镜人一定具备凹面的磨石,镜子在不断地研磨变薄时,镜子本身的刚度也就降低了,从而残余应力得到释放,镜体产生变形,向镜面方向拱起,这时就像同样用手去掰一块薄铁片,铁片就会变弯。

       我们来看透光镜的剖面图,镜体很薄,镜子有纹饰、铭文的地方和没有纹饰、铭文的镜底厚薄差距很大。当镜体产生变形时,镜底向镜面方向拱起程度大,而镜环和纹饰的部位拱起小,所以形成了镜面的凹凸不平,当然这种变化肉眼很难看到。所以镜体薄,镜背凹凸处薄厚差距大是透光镜的第三个特点。

       当一束平行光投射到镜面时,有纹饰的地方较平,反射光集中,而无纹饰的地方由于凸起,反射光发散,所以有花纹的地方反射到墙上的光明亮,而没有花纹的地方暗,墙上呈现出与镜背相同的图案。沈括和郑复光便看到了这一点。

       “见日之光”是西汉铜镜,直径7.4厘米,净重50克。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这件铜镜乍看上去与一般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奇迹般地显现出镜背面的图案、铭文,好像光线透过铜镜,把背面图案、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称透光镜。又因为在铜镜背面花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该镜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

       古人一直将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透光镜”视为“神物”。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传。上海博物馆有上万枚铜镜,发现所谓透光现象的却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

       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一千多年来,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从我国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郑复光,从中国到大洋彼岸,无数学者试图揭开这困扰了世界千年的古镜之谜,但是没有人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测,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人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

       直到近20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才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这个铜镜在有铭文和图案处非常厚,无铭文处比较薄。因为厚薄不均匀,造成铜镜产生铸造应力,并且在磨镜时发生弹性变形,所以厚处曲率小,薄处曲率大。因差异十分小,仅几微米,肉眼根本没有办法察觉。曲率的差异与纹饰相对应,当光线照射到镜面时,曲率较大的地方反射光比较分散,投影就较暗;曲率较小的地方反射光比较集中,投影就比较亮。所以,我们能从反射图像中看到有较亮的字迹花纹显现出来。这些是镜背面的图像,而从表面看来,铜镜好像真的能“透光”。

       另据重庆日报2014年8月15日报道:2000多年前的铜镜长啥样?西汉铭文铜镜“透光”的秘密是什么?古代仿制铜镜的真伪又该如何鉴别?8月14日,“光影可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铜镜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展,170余件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古铜镜“真容”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据悉,展出将持续至10月8日,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

       西汉流行的铜镜背后有字母形符号

       “快看,镜子上有只展开翅膀的鸟!”昨日,市民池丽指着展柜中的古铜镜惊叹道。

       记者看到,灰褐色的铜镜直径12.5厘米,约巴掌大小。体积虽小,但品相十分精致,镜面不仅刻着栩栩如生的凤鸟图纹,还篆有“熹平之年,广汉自制”的字迹,道出了它的“出生”年份和地点。

       “这面铜镜名为‘禽兽博局纹镜’,其背面的“T”、“L”、“V”形符号是西汉时期最流行的博局纹。”三峡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管晓锐卖起了关子。所谓博局纹,指的是古代的围棋盘,当时称局戏,是高士文人休闲时的一种时尚追求。

       此外,战国时期的“炫纹素镜”、唐代的“雀绕花枝镜”、宋代的“双凤纹带柄镜”……展厅中琳琅满目的古铜镜看得人眼花缭乱。那么,不同时代的铜镜有何差异呢?

       “不同时代背景的铜镜铭文有着不同的特点,从中可以探寻些许古代先民的潮流风尚。”管晓锐介绍,铜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已难觅踪影。而汉代铜镜铭文多有祈求富贵享乐、长生不老等意蕴。唐宋铜镜铭文多为制镜者的名号,并首次出现了带手柄的铜镜。

       “透光”铜镜背后的秘密

       在展览现场,一面西汉时期的“魔镜”引起了围观。乍看之下,与其他古铜镜并无两样,但利用现场专门配备的手电筒对其“施法”,参观者们无不感叹神奇。

       记者发现,当手电筒光线照射在镜面上,其反射在白墙上的光影会显现与铜镜背面相同的纹饰和铭文。随着角度的调整、光线强弱地变化,墙面上的纹饰也会随之若隐若现。

       这就是传说中的“透光”现象。据考证,古代关于铜镜“透光”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隋朝王度所著的《古镜记》,而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我国古代学者将这种可以反射出背纹的铜镜称之为“透光鉴”,更有欧洲和日本学者称其为“魔镜”。

       为什么会出现神奇的“透光”效果?“这是西汉中晚期制作的具有特殊效果的铜镜。”管晓锐告诉记者,在铸造过程中,镜背的花纹图案凹凸处由于厚薄不同,经凝固收缩而产生铸造应力(物理现象),再经研磨又产生压应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质上的弹性形变。当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弹性形变叠加发生作用,使镜面与镜背花纹之间产生相应的曲率,从而导致出现这种透光效果。“在上海、河南等地曾出土有大量的古代透光镜。”

       鉴别:现代仿制镜声音清脆

       早在唐代就有仿汉式铜镜出现,宋至明清时期均有仿制前朝古镜的现象,导致如今文物古玩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古代仿制品。

       那么,铜镜的真伪应该如何鉴别呢?

       管晓锐介绍,古代仿制镜往往具有一些时代特征,如金代仿制镜不少边缘有官府检验刻记,明代仿制镜经常铸有工匠的名号等,这在原时代铜镜上是没有的,一看便能确定是赝品。“但历代仿古镜又不同于现代伪镜,它毕竟是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具有一定价值,有专家甚至认为也属于文物范畴。”

       而对于现代仿制镜的识别,一般遵循“观其胎,察其色,别其重,辨其形”的原则。“从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地锈、铸造痕迹等方面都可寻找破绽。”管晓锐说,比如仿镜和古镜由于原料配制比例不同,不仅色泽上看起来有所区别,敲起来的声音也有所不同,古镜声音普遍低沉,而现代仿制镜则比较清脆。

       据央视国际2005年10月26日报道:这张照片珍藏在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老先生的家中。总理手中拿着的是一面著名的西汉透光古镜,也就是能够在反射光中现出背面纹饰的镜子。那是1969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参观者,周恩来总理,总理是一个人来的。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回忆说,我们把最好的文物搬出来请总理欣赏,其中有透光镜。那么我把透光镜介绍给总理,总理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他亲自把这个透光镜拿到我们这个窗口上反复看,我就给他解释。那么总理也对透光镜的原理做了种种推想,当然这个不是实验的结果,只是一种推想,最后他说,这个你们以后要好好地做工作,把这个道理搞清楚。

       透光的说法是从唐代开始的,因为光线好像是穿透了金属的镜体,从镜子背面反射出来一样,所以透光镜的称呼也就传了下来。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的制作方法却未能代代相传,反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

       一千多年来,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从我国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郑复光,从中国到大洋彼岸,无数学者试图揭开这困扰了世界千年的古镜之谜,但是没有人去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人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

       直到1974年,我国学者铭记起总理的话,才真正投入到西汉透光古镜的研究中去。



    关键词:魔镜阳光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