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4-28 11:12:27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4月27日专电(记者 周润健)河南坠子《小黑驴》、谢派单弦《聊斋·田七郎》、老鸳鸯调《后娘打孩子》、西河大鼓《杨家将》片断……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在天津中华曲苑举行。      
        该演出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走近大师”濒危曲段抢救记录首场演出,意在进一步深化抢救工作,补充“走近大师”口述历史内容的不足。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杨文介绍说,截至2016年1月,文化部公布的天津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批20人中已有4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近五成。同时,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的限制,国家级项目的实际传承人远不止于此,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谈及传承问题,今年85岁高龄的全国唯一一位演唱传统老鸳鸯调的表演艺术家朱凤霞唏嘘不已。她说,“传统老鸳鸯调后继无人,即使我免费教,也没有人愿意学。”
         
        据了解,为了对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和保护,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抢救性记录工作,并将抢救工作命名为“走近大师”。截至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录制70岁以上的国家级项目实际传承人已近50人,对口述历史部分进行了抢救性记录整理。

    关键词:抢救性天津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