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3-16 17:25:57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昨天是第十个社工日,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而上海获得各种社工专业证书的仅1.4万人,处于一线工作的持证社工人数仅为4000到5000人左右。在昨日举行的国际社工日主题倡导活动中,有专家表示,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高、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成为了制约社工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悉,目前本市社工服务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补贴,两项基本占了社工机构经费的70-80%。而其中的社会工作者平均工资水平尚低于本地职工平均工资,普通一线社工的月工资仅3000-4000元。

      上海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表示,社工行业对于青年人的吸引力十分有限。以复旦大学为例,平均每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中,选择从事社工职业的人数一般在15%左右,且主要是在医院或社会组织工作,其他的社工专业毕业生大都转向其他行业。从目前情况来看,一线专业社工人员中的很大部分是外地大学生,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整个队伍的社会地位、专业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还需要有更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

      目前政府购买服务时往往只提供开展活动和服务的经费,彭希哲建议将社工的人员经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预算,以保证社工人员和机构的经济收入,也能更好地保证服务的质量。据悉,目前市民政局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社工上海瓶颈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