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8万余字的《纲要》将聚焦青海未来5年发展中的哪些重要问题?本网特约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全面解读青海“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亮点及重点,看看哪些事与你最相关。
一、七大亮点
紧扣时代要求。《纲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批示为指导,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青海省委“131”总体要求和“六个更加注重”为统领,紧紧把握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新部署,找准国家要求和青海实际的结合点,努力做到既讲清“北京话”、又讲好“青海话”。
聚焦全面小康。《纲要》开篇以“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题统领全文,说明这不仅是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同时是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着眼于青海全面小康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从目标确立到指标设定,从任务部署到项目谋划,都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开,承载着广大群众对全面小康的期盼和诉求。
坚持目标导向。《纲要》在指标设置上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建设“三区”目标任务相适应,既创新又注意保持发展导向的连续性。《纲要》立足青海实际,按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创新驱动等四个方面设定了28项一级指标,其中生态文明和民生福祉方面的指标最重,均设置了9项指标,突出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与我省“十二五”规划对比,《纲要》在保持一级指标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调增了效益和结构、水体水质和空气质量、脱贫攻坚、创新驱动等引导性强、关注度高的指标。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牢牢把握特殊省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切实担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应尽的特殊责任。《纲要》强调深入落实全国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恪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够强、生态保护工作还不到位、生态文明制度还不够完善等问题,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纲要》的核心经济发展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目标按年均增速7.5%安排,这既符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青海发展实际,又体现了“十三五”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的特征,也为引导社会预期、加强生态保护、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着力破解深层次问题预留空间。《纲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线来抓,以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创新驱动、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产业新体系,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注重统筹兼顾。《纲要》对省委《建议》中提出决策部署进行系统梳理、分类细化,拓展成为奋斗目标、工作举措和具体项目。肩负起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个重大历史责任,统筹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共享全面发展成果的民生之急,兼顾了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这个自我发展需要,充分总结借鉴了过去积累的成功经验做法,结合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努力探索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自“互联网+”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报告中被提及,便成了最火一词,也成为我国推进信息化的有力抓手。《纲要》提出了青海如何紧跟互联网及大数据应用发展趋势的具体举措。通过建设“宽带青海”、打造超算中心等项目,着力构建“活力青海产业云”、“幸福青海民生云”、“和谐青海政务云”和“大美青海生态云”四个云服务平台,大力拓展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为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二、八大重点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五大生态板块”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点生态治理区全覆盖。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工业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加大湟水河等重点流域和水域水生态综合整治力度,实现所有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旅游景区和交通沿线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和稳定运行。
深入实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发展生态文化,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带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消费,形成消费和供给良性互动、需求升级和产业升级协同共进的格局。
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100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潜能——启动实施“青海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建立一定规模、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和智力短缺问题。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双创”、“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建立科技计划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创新投融资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科技援青基金。
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划定“生存线”、“生态线”和“保障线”,在市县层面积极推动“多规合一”。
优化全省区域分工布局——完善差别化发展政策,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县域经济多极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优化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积极培育8个新兴城市,再打造48个美丽城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建立健全“人地钱”三挂钩机制。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规划、公共服务一体化,再完成15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区域互补互动发展——推进兰西经济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交流合作。
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壮大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重点打造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蔬、枸杞沙棘“四个百亿元”产业,构建新型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培育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锂电、光伏光热、新材料产业集群。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加快高原旅游名省建设,做强旅游支柱产业。
推动园区经济发展上水平——推进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能和区域竞争新优势。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滚动实施“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千户小微企业培育工程”。
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快构建通达全国和重要国家(地区)的航线网络,打造西宁、海东和格尔木三个对外开放节点。
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实施“千万美元潜力培育计划”和出口自主品牌培育计划。推行“保税仓储+保税展销”等模式,建设10个国际商城和进口生活馆。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对外贸易“单一窗口”和口岸体系建设,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
提高对外合作水平——实行境外投资备案制管理,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提升对口援青水平。
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9年,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共享全面发展成果: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民生关切,力争民生水平走在西部前列,使各族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普及15年免费教育,力争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走在西部地区前列,其他阶段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到2020年与全国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比2011年翻一番。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打造青海精神高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名省”,有效夯实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惠民工程,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发扬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昆仑文化的原生态性、共生性和民族性,深度挖掘和传承特色文化。构建现代文化体育市场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化“法律七进”活动,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