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3-13 12:59:38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对于河北省平泉县北五十家子镇南梁社区北梁庄村民王书滋一家来说,这个冬天过的和往年不一样,没有了烟熏火燎的火炉,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暖和的太阳能取暖。     走进王书滋的家,温暖明亮的卧室、客厅,现代化的厨房,餐厅,基本设施一应俱全……记者看到了与城市居民住宅毫无二致的情景。
        室外春寒料峭,室内温暖如春。“我们家去年秋天进行了供暖设施改造,冬天采用太阳能供暖,不用每天一大早起来生火炉,也不再因为半夜火炉灭了而挨冻了。”现年76岁的王书滋告诉记者。
        平泉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山脉末端,为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交界地,冬季日均最高气温2℃,日均最低气温-10℃。在中国北方的农村,村民住的大多都是平房,没有集体供暖设施。每到冬天,家家户户就会搭起铁炉子或是土暖气取暖,长长的烟筒延伸到窗外。这种方式既不不方便也不卫生,且存在煤气中毒、火灾等隐患。
        “用火炉取暖,屋里不仅灰尘比较大,温度也不均衡,早晨起来,卧室十二三度,客厅只有八九度,在屋里都得穿棉袄,屋里的花和鱼都养不活。”王书滋说。
        针对这种情况,王书滋的儿子王建军动起了脑筋。2006年,原来就喜欢太阳能技术的他着手研究如何利用太阳能来取暖。
        接下来,他开始买材料、做设计,逐一验证集热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走访了山东、北京等多个做太阳能取暖的地方,不断摸索和反复改造,10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王建军一直没有放弃,凭着一份执着,最终他用优质材料制作成的地下储水箱,解决了如何在寒冷的天气下保持水温的难题。“光是水箱的材质问题,我就连续试验了6年。”44岁的王建军告诉中新网记者说,我设计的水箱预计使用寿命是50年。
        “目前国内太阳能供暖存在的问题是水箱保温的时间,一旦阴雨天气超过3天,就得用辅助热源加热,我这个系统最大的好处在于连续7天没有太阳的情况下,不用辅助热源,室内温度仍保持在15℃以上。”王建军说,他在房子地下设计了一个容量达二十多立方的保温大水箱,平时集热管里的水储存在水箱里,屋内温度低于设定标准时,电机自动工作,带动水循环,室内最高温度可以达到25℃。
        对于改造的成本,王建军介绍说,他房顶上9组450根集热管、保温水箱、加上施工费等共计4万多元。“原来一冬天我家要烧5吨煤,现在每月只要七八十元的电机费。虽然投资有点多,但免去了烧煤的苦和罪,也比生火炉的时候暖和,还减少了污染。”
        “当初拆火炕的时候,我和老伴很担心,担心农村一旦没有了火炕,挨冻吃不消。”王书滋说,事实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晚上睡在床上,盖一个薄被子就行,洗脸、洗衣服都是热水,住着很舒服。”说这些时,老人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王建军建了太阳能取暖房,消息一传开,十里八村及周边县城的人们都来参观学习。记者采访期间,恰巧遇到了来自平泉县杨树岭乡的李志敏,他说,76的老母亲独自一人居住,老人生火炉不但很辛苦,半夜火灭了屋里依然很冷,但最让他担心的还是害怕老人煤气中毒。“我今天来取取经,看看效果和改造成本。”李志敏说,“这一看,太阳能取暖不但节能,效果也和城市的生活没两样。”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