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6-01-06 15:35:03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北京市环保局1月4日公布了去年大气治理的成果:PM2.5下降6.2%,186天空气质量达标。对这份成绩单,网上既有点赞,也有吐槽。

      重污染天数真少了吗

      据环保部门重点监测,与2014年相比,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四项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8.1%、11.8%、12.3%、6.2%。

      重污染天数在减少,为何公众却感觉雾霾严重?监测数据显示,去年11—12月当中发生重污染22天,占1/3,同比增加15天。尤其是年尾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北京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75.9%,直线陡升,是区域内上升比例最大的城市。正是由于2015年最后两个月出现了密集的雾霾现象,导致公众从感官上觉得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一年不如一年”。

      从北京市环保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来看,去年前10个月,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明显,PM2.5累计浓度仅为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21.8%。而经过了后两个月的6次空气重污染过程后,年均浓度一下被拉高到了80.6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也从21.8%跌落到6.2%。

      北京明确拐点信心何来

      和公众渴盼蓝天的急切心理相比,治理成效的显现,显得姗姗来迟,希望在哪里?北京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告诉记者:量变到质变,逆转有一个过程。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给出两个时间节点:2020年,公众可望感受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到2030年,北京的空气标准可望达到国家标准,蓝天常有将形成常态。他分析说,PM2.5有监测有措施有目标的治理,始于2013年,每年下降5%,8年积累下来,可望下降40%,把2020年看成一个逆转的拐点,是可预期的。

      环保局的几位局长,既是专家,也是官员,过去跟他们谈“拐点”,总是打太极、绕着走,现在态度为什么变了,说得那么清晰肯定呢?记者发现这个改变的背后,是两年的实践和努力:5%的治理目标,成为政府施政的真正刚性约束。为此,北京调低了GDP增速,调整了干部考核标准,压燃煤、控车辆、减人口、治扬尘,并形成了38项地方标准,“倒逼”企业或转型升级、或关闭退出。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经过两年多的经验积累,人们对治霾的科学性、规律性,有了新认识,七省市区联防联治机制运转顺畅,监管天上地下联动更为到位。目前,对每年完成工作5%的治理目标,北京不仅有决心,也更有信心。

      今年治霾攻坚战怎么打

      “2016年是北京市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和决战之年。”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表示,今年北京将聚焦“改农村散煤”“治高排放车”“整治城乡结合部”三大战役,重点“落实街乡镇责任”,加大精细化管理减排力度。

      另外,针对公众关注的学校是否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问题,北京市长王安顺在1月5日举行的政府常务会上责成相关部门对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室安装空气净化系统进行可行性研究,力求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从长期来看,空气质量主要取决于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因此,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得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保持在低排放水平,使空气质量彻底改善。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