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5-10-05 12:05:22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据报道,最近各地针对养老模式的调查显示,高达9成左右的老人还是愿意在家养老。依照我国提出的“9073”养老整体规划——也就是9成老人居家养老,7%在社区,3%在养老院集中养老的结构,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日间照料中心,可以给老人提供三餐、基本的健康娱乐服务等等。
         
        虽然大部分老人都比较欢迎这种模式,同时居家养老机构也能够获得一部分政府补贴,但盈利困难仍阻碍着这种养老模式的发展。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徐奶奶,家人两周前刚刚为她庆祝了90大寿。老伴儿去世后,她一直跟小女儿一家住在一起。虽然徐奶奶耳不聋眼不花,但随着年岁增高,原本能自己应付的一顿午饭,如今需要女儿上班中间赶回来准备,生怕她烫着、碰着。
         
        看着女儿每天徒增1个多小时的奔波,徐奶奶也动过找个养老院常住的念头。但城里离家近的公立机构排不上队,负担得起、排队不困难的又在郊区。另外,她也揣着大多数老人共同的心理负担:“去了养老院,我还回得来吗?”
         
        最近,徐奶奶的生活发生了一点变化。就像送小孩上“幼儿园”一样,女儿每天早晨把她送到附近的一家“托老所”。那里不仅有“小饭桌”提供三餐,有床位可以休息,还能理发、按摩,早晨七点多到,晚上五点多接回,女儿上班终于踏实了。
         
        像徐奶奶这种情况,享受的就是比较典型的“居家养老”模式。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各地养老机构床位数也超过550万张。但受传统观念以及经济因素影响,我国超过9成的老人仍倾向于“在家养老。”像徐奶奶去的“托老所”,眼下北京朝阳区就有70个。朝阳区养老指导中心主任李晓梅介绍,托老所直接跟社区老人接触,很密切,通过驿站式的服务让老人有家的感觉。
         
        目前,北京提出的养老模式结构,简单可以用“9064”这个数字来概括:也就是90%的老年人依靠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另外6%和4%的老人通过社区和养老院集中养老。
         
        据了解,根据老龄化程度和财政状况,各地提出的概括数字各不相同,但居家养老90%的占比基本一致。不管叫“托老所”也好,“日间照料中心”也罢,一般都采取政府兴建,委托公司经营的方式。前不久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超三成的养老机构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
         
        居家养老仍是个相对年轻的概念,但盈利困难的乌云还是毫无意外的笼罩到了这类机构上。安徽淮南拥有69个这样的照料中心,在成立之初都得到了10-15万元的建设补贴,以及每年3到5万的运营补贴。即便如此,运营情况较好的也是少之又少。
         
        居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杨萍告诉记者,她一直用自家公司的盈利来维持这里的运营,去年一年亏了将近十万块钱,还不算改造花的八万多。中午一个荤菜、两个素菜、一个汤、米饭、馒头,市场价是十块钱一份,但是对于老人就六块,剩下的照料中心再补贴。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分析,养老机构首先市场定位要准确,服务的是哪部分的老年人群,为这些老年人群提供的养老服务是什么?如果服务仅仅就是早来晚走,提供一些基础的服务,那并不一定就是老人真正需要的。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