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养老网讯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9%,比国际标准7%高出近2个百分点,日益严峻的社会老龄化趋势已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形成了挑战。宁陕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也已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宁陕县民政局组成了联合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讨论会等形式对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综合各方面数据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提升我县养老服务业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与需求
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是汉江的发源地之一,地处安康市西北部,全县辖12个镇、98个行政村、9个城镇社区,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745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765人,农业人口59750人,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725人、占总人口的13.05%,有7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5173人,全县有失能老人1488人、空巢老人 3093人,属国家级贫困县,有贫困人口3000人,未富先老特征明显,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严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严峻的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全力促进了老龄事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基本现状。
1、老龄工作服务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已初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工作的老年服务组织。一是成立了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及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划拨了编制,配备了科级领导,各镇也成立了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二是全县有25%的村、城镇社区成立了老年协会。三是老年大学、老年学会、老年体协、老年书画协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四是各镇、各部门及村、社区高度关注老龄工作,利用现有条件积极为老年人学习、生活提供方便,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格局。
2、养老服务软硬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的需求,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县民政局通过多方争取和努力,不断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建成了以县城敬老院为中心,太山、江口和筒车湾敬老院为区域辐射的“一中心三区域”敬老院格局,拥有床位780 张,管理及工作人员约100人,对全县约500名五保户实行了集中供养。二是建成了县老年公寓,总投资约1200万元,建筑面积6189㎡,拥有床位150张,目前正在按照“公建民营”的模式进行招商引资。三是建成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个,农村幸福院试点9个。
3、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外出考察、自身完善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全县养老管理水平。一是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建设标准,完善了《敬老院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了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二是撤小并大。撤销乡镇小敬老院,建设区域大型敬老院,将五保户按区域集中到“一中心三区域”4个大型敬老院,实行统一规范管理。三是规范管理。为“一中心三区域”敬老院配齐了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并通过送省市参加养老服务培训、到兄弟县区参观学习和熟练掌握敬老院日常规定等方式,不断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4、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活动日益丰富。一是县老年协会、老年大学、老年体协等组织通过积极开展免费播放电影、组织开展广场舞、太极拳和书法比赛等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二是通过连续举办三届“全县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对“十大孝子”、“幸福老人”、“和谐家庭”、“好婆婆”等先锋模范进行通报表彰,树立榜样,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三是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参与对社会事务管理的监督管理,积极采纳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四是县民政局积极协助老年人参加各类省市先进老人评选活动,先后荣获省级老有所为奖1人、省级敬老爱老助老先进个人1人和市级幸福老人1人、好婆婆1人、孝老爱亲模范1人等。
5、老年人生活保障和合法权益逐步提高。一是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城乡老年人分别参加了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疗保险,参合率达100%,全县60岁以上的9373位老人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100元。二是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不断优化,县医院开设了老干部病房、老年优先窗口,缓解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困难老年人救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城乡低保户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756人,占低保对象总数的28%。同时,享受临时生活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的老年人3067人。四是高龄老人生活保健金落实到位,全县5350名高龄老人补贴全额兑现,全年共发放高龄补贴408.52万元。五是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制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和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人民调解和审理执行力度,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减免诉讼和执行费用。
(二)基本需求。
城关镇城北社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总人口8964人,通过对城北社区350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式调查(见附件),主要涉及老年人健康、居住、子女给生活费、主要经济来源、医疗费支出、休闲活动、休闲场地、养老问题、生活自我感觉、以房养老、期望养老方式、有无养老院、养老院费用、社会服务需求、文化娱乐服务设施需求和医疗服务设施需求等16个方面的情况,经梳理分析,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表现在:
1、身体状况一般和差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9%、29%;
2、生活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0%、13%;
3、与配偶或自己居住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8%;
4、子女偶尔给和几乎不给老人生活费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3%、13%;
5、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中离退休工资、养老保险经和高龄补贴、低保和政府救助占被调查人数的26%、49%、15%;
6、月医疗费支出中100元以下、100元—200元、6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7%、20%、18%;
7、休闲活动中参加文体娱活动、聊天、散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4%、17%、24%;
8、居住地附近有广场、公园等休闲场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2%;
9、最担心养老问题中生病时没钱治病、没有生活来源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5%、14%;
10、对生活自我感觉过的一般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9%,对以房养老比较赞同、不太赞同或不赞同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8%、46%;
11、期望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子女养老)占被调查人数的55%;
12、居住地附近没有养老院、不知道有没有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2%、29%;
13、养老院费用认为15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7%;
14、社会服务需求中医疗护理、日间托老、生活照料服务的被调查人数的34%、18%、15%;
15、文化娱服务设施需求中健身场所、公园绿地、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4%、19%、46%;
16、医疗服务设施需求中各村(社区)都建有卫生室、能提供上门看病服务、提供康复护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6%、15%、9%。
二、存在问题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养老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底子薄、资金少等困难仍然是制约我县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通过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统养老观念难转变。一是宁陕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等特点,造成了人们的观念转变滞后于其他县区,家庭养老还是“养儿防老”老观念为主,个别无儿无女但具有一定生活能力的老人也是以“居家养老”优先,乡土观念浓厚,对入住敬老院养老和以房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方面心存忧虑。二是许多儿女受道德约束和亲情羁绊,对生活失能等老人,不愿将其送到养老机构养老,认为有违孝道,会被人讥笑、在背后戳脊梁骨,还不如让父母做“空巢老人”,还可以在家照看自己的子女,定期回家看望以尽孝道。
(二)养老服务水平还偏低。一是我县养老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从事养老服务的机构主要为政府机构,人数也较少。同时,在我县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既当管理人员又当护理人员的现象,导致无论是从专业素质还是时间精力上都无法满足老人日益高涨的服务要求。二是养老服务专技人员缺乏,敬老院、幸福院都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紧缺,同时,大多数护理人员年龄为40—50岁左右的中年农村妇女,上岗前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导致服务质量低,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三)活动场所建设较滞后。一是全县仅有一所老年大学,没有成立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县城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主要以中心广场、体育场、滨河公园等室外活动为主,且活动内容、方式都受季节、天气、时间等因素限制。二是受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等条件制约,农村多数村没有专用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也仅有24个村建立,且都是依靠村委会活动室为阵地,没有活动经费和活动设施,老年人学习、健身和娱乐很不方便。三是我县第一所老年公寓虽然已竣工验收,但符合资质的几家外地养老机构对进驻我县开展养老事宜还在洽谈协商中,并未投入实际运营。
(四)人员编制资金跟不上。一是县老龄办、老年大学只配备有科级领导职数,没有配备工作人员,各镇老龄工作均由镇民政干部兼管,没有配备专职干部,导致对服务机构的指导管理不规范,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二是从老龄化趋势发展来看,“一中心三区域”4个区域敬老院管理和工作人员配备相对较少,工资待遇较低,且覆盖面小,服务范围窄,只能解决大部分“五保”老人和一小部分社会人员的社会养老问题,无法对大多数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全覆盖。三是目前除“一中心三区域”4个区域敬老院有专项工作经费外,县老年协会、老年大学、老年体协等服务组织都没有专项经费,开展活动很困难。
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是汉江的发源地之一,地处安康市西北部,全县辖12个镇、98个行政村、9个城镇社区,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745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765人,农业人口59750人,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725人、占总人口的13.05%,有7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5173人,全县有失能老人1488人、空巢老人 3093人,属国家级贫困县,有贫困人口3000人,未富先老特征明显,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严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严峻的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全力促进了老龄事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基本现状。
1、老龄工作服务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已初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工作的老年服务组织。一是成立了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及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划拨了编制,配备了科级领导,各镇也成立了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二是全县有25%的村、城镇社区成立了老年协会。三是老年大学、老年学会、老年体协、老年书画协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四是各镇、各部门及村、社区高度关注老龄工作,利用现有条件积极为老年人学习、生活提供方便,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格局。
2、养老服务软硬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的需求,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县民政局通过多方争取和努力,不断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建成了以县城敬老院为中心,太山、江口和筒车湾敬老院为区域辐射的“一中心三区域”敬老院格局,拥有床位780 张,管理及工作人员约100人,对全县约500名五保户实行了集中供养。二是建成了县老年公寓,总投资约1200万元,建筑面积6189㎡,拥有床位150张,目前正在按照“公建民营”的模式进行招商引资。三是建成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个,农村幸福院试点9个。
3、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外出考察、自身完善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全县养老管理水平。一是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建设标准,完善了《敬老院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了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二是撤小并大。撤销乡镇小敬老院,建设区域大型敬老院,将五保户按区域集中到“一中心三区域”4个大型敬老院,实行统一规范管理。三是规范管理。为“一中心三区域”敬老院配齐了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并通过送省市参加养老服务培训、到兄弟县区参观学习和熟练掌握敬老院日常规定等方式,不断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4、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活动日益丰富。一是县老年协会、老年大学、老年体协等组织通过积极开展免费播放电影、组织开展广场舞、太极拳和书法比赛等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二是通过连续举办三届“全县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对“十大孝子”、“幸福老人”、“和谐家庭”、“好婆婆”等先锋模范进行通报表彰,树立榜样,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三是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参与对社会事务管理的监督管理,积极采纳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四是县民政局积极协助老年人参加各类省市先进老人评选活动,先后荣获省级老有所为奖1人、省级敬老爱老助老先进个人1人和市级幸福老人1人、好婆婆1人、孝老爱亲模范1人等。
5、老年人生活保障和合法权益逐步提高。一是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城乡老年人分别参加了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疗保险,参合率达100%,全县60岁以上的9373位老人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100元。二是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不断优化,县医院开设了老干部病房、老年优先窗口,缓解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困难老年人救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城乡低保户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756人,占低保对象总数的28%。同时,享受临时生活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的老年人3067人。四是高龄老人生活保健金落实到位,全县5350名高龄老人补贴全额兑现,全年共发放高龄补贴408.52万元。五是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制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和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人民调解和审理执行力度,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减免诉讼和执行费用。
(二)基本需求。
城关镇城北社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总人口8964人,通过对城北社区350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式调查(见附件),主要涉及老年人健康、居住、子女给生活费、主要经济来源、医疗费支出、休闲活动、休闲场地、养老问题、生活自我感觉、以房养老、期望养老方式、有无养老院、养老院费用、社会服务需求、文化娱乐服务设施需求和医疗服务设施需求等16个方面的情况,经梳理分析,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表现在:
1、身体状况一般和差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9%、29%;
2、生活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0%、13%;
3、与配偶或自己居住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8%;
4、子女偶尔给和几乎不给老人生活费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3%、13%;
5、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中离退休工资、养老保险经和高龄补贴、低保和政府救助占被调查人数的26%、49%、15%;
6、月医疗费支出中100元以下、100元—200元、6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7%、20%、18%;
7、休闲活动中参加文体娱活动、聊天、散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4%、17%、24%;
8、居住地附近有广场、公园等休闲场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2%;
9、最担心养老问题中生病时没钱治病、没有生活来源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5%、14%;
10、对生活自我感觉过的一般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9%,对以房养老比较赞同、不太赞同或不赞同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8%、46%;
11、期望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子女养老)占被调查人数的55%;
12、居住地附近没有养老院、不知道有没有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2%、29%;
13、养老院费用认为15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7%;
14、社会服务需求中医疗护理、日间托老、生活照料服务的被调查人数的34%、18%、15%;
15、文化娱服务设施需求中健身场所、公园绿地、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4%、19%、46%;
16、医疗服务设施需求中各村(社区)都建有卫生室、能提供上门看病服务、提供康复护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6%、15%、9%。
二、存在问题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养老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底子薄、资金少等困难仍然是制约我县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通过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统养老观念难转变。一是宁陕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等特点,造成了人们的观念转变滞后于其他县区,家庭养老还是“养儿防老”老观念为主,个别无儿无女但具有一定生活能力的老人也是以“居家养老”优先,乡土观念浓厚,对入住敬老院养老和以房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方面心存忧虑。二是许多儿女受道德约束和亲情羁绊,对生活失能等老人,不愿将其送到养老机构养老,认为有违孝道,会被人讥笑、在背后戳脊梁骨,还不如让父母做“空巢老人”,还可以在家照看自己的子女,定期回家看望以尽孝道。
(二)养老服务水平还偏低。一是我县养老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从事养老服务的机构主要为政府机构,人数也较少。同时,在我县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既当管理人员又当护理人员的现象,导致无论是从专业素质还是时间精力上都无法满足老人日益高涨的服务要求。二是养老服务专技人员缺乏,敬老院、幸福院都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紧缺,同时,大多数护理人员年龄为40—50岁左右的中年农村妇女,上岗前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导致服务质量低,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三)活动场所建设较滞后。一是全县仅有一所老年大学,没有成立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县城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主要以中心广场、体育场、滨河公园等室外活动为主,且活动内容、方式都受季节、天气、时间等因素限制。二是受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等条件制约,农村多数村没有专用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也仅有24个村建立,且都是依靠村委会活动室为阵地,没有活动经费和活动设施,老年人学习、健身和娱乐很不方便。三是我县第一所老年公寓虽然已竣工验收,但符合资质的几家外地养老机构对进驻我县开展养老事宜还在洽谈协商中,并未投入实际运营。
(四)人员编制资金跟不上。一是县老龄办、老年大学只配备有科级领导职数,没有配备工作人员,各镇老龄工作均由镇民政干部兼管,没有配备专职干部,导致对服务机构的指导管理不规范,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二是从老龄化趋势发展来看,“一中心三区域”4个区域敬老院管理和工作人员配备相对较少,工资待遇较低,且覆盖面小,服务范围窄,只能解决大部分“五保”老人和一小部分社会人员的社会养老问题,无法对大多数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全覆盖。三是目前除“一中心三区域”4个区域敬老院有专项工作经费外,县老年协会、老年大学、老年体协等服务组织都没有专项经费,开展活动很困难。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