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养老网讯在河北保定市金秋老年公寓“特护一组”,记者见到了80岁的刘庭华老人。
他躺在床上,因严重脑血栓,右半身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今年5月,他被儿子刘欣送到了这里。
“我是我爸唯一的孩子。小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好,父母对我特别疼爱。说实话,把他送来养老院,我心里挣扎了很久……”刘欣告诉记者,20年前,父母生意失败,母亲没有经受住打击一病不起,不久后离世;父亲突发脑溢血,出院后同他一起生活。
“当时我家里孩子小,朋友多,常来家里聚会。他嫌太吵了,非要自己搬回去住。”刘欣同意了,为父亲请了保姆。
1999年老人再次发病,病情逐渐加重直至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刘欣不得已又给父亲请了一个保姆。两个保姆昼夜轮转,费用也从最初的1200元涨到了4300元。刘欣感到,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了。而且由于护理不专业,导致父亲曾从床上摔下,还长了褥疮。
万般无奈之下,刘欣选择了养老院。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这样,我怕有人说:父母养你这么大,这么疼你,老了竟然被送进养老院,不管了?”刘欣坦言,“把我爸送来养老院,还是我儿子劝的我,他说住养老院是大势所趋。现在想明白了,的确是住养老院好。”
老人在养老院里,得到了24小时的专业照料。“每俩小时翻一次身,护理很专业,再没有磕着碰着了,不会有褥疮,比在家里好多了。从父亲的精神面貌就能看出来,这是不会骗人的。”
“好多病重的老人在家根本护理不了,来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护理员尚秀娥说。
据统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平均能为每千名老人提供床位27张,但供需结构并不平衡。有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一些困难家庭老人只能“忘床兴叹”。与此同时,比“未富先老”困局还难以突破的,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候鸟老人”:
儿女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晚年
“为了照顾孙子,我去上海生活了10年,也不情愿,那又有什么法子呢。好像老是爹妈欠孩子的,这就是中国人吧。”72岁的李淑莲说。
等孙子和外孙长大、陆续上幼儿园和小学后,她就“逃似的”回到了东北。10年间瘦了15公斤,回家后亲戚朋友都认不出她了。
“上海夏天热,冬天冷,屋里没暖气,不习惯用空调。也吃不惯,南北方生活差异太大了。”但对李淑莲来说,远不止是生活上的水土不服,“我在上海没有朋友,觉得很孤独……”
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住了。“我的孩子们需要我啊,要不他们工作忙,谁帮他们看孩子?再不习惯我也要坚持!”
结束了“海漂”生活,回到熟悉的老家,见到久违的老友,李淑莲并没有开心多久,就又陷入独守“空巢”的寂寞中。如何养老?谁来养老?是回到远在上海的子女身边,还是住进养老院等待一年一度“千里来相会”?几年来,两地间往返多次,她却始终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在北京,来自河南许昌农村的谭存枝,也跟毕业后留京的儿子一起当起了“北漂”。
“孩子刚工作,我们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就租了一间地下室。平时我找点家政的活干,也帮孩子做饭洗衣服。谁愿意背井离乡?何况我年纪都这么大了,主要是不放心儿子,他刚毕业,没经验,我跟着还能照顾照顾。”
他躺在床上,因严重脑血栓,右半身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今年5月,他被儿子刘欣送到了这里。
“我是我爸唯一的孩子。小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好,父母对我特别疼爱。说实话,把他送来养老院,我心里挣扎了很久……”刘欣告诉记者,20年前,父母生意失败,母亲没有经受住打击一病不起,不久后离世;父亲突发脑溢血,出院后同他一起生活。
“当时我家里孩子小,朋友多,常来家里聚会。他嫌太吵了,非要自己搬回去住。”刘欣同意了,为父亲请了保姆。
1999年老人再次发病,病情逐渐加重直至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刘欣不得已又给父亲请了一个保姆。两个保姆昼夜轮转,费用也从最初的1200元涨到了4300元。刘欣感到,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了。而且由于护理不专业,导致父亲曾从床上摔下,还长了褥疮。
万般无奈之下,刘欣选择了养老院。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这样,我怕有人说:父母养你这么大,这么疼你,老了竟然被送进养老院,不管了?”刘欣坦言,“把我爸送来养老院,还是我儿子劝的我,他说住养老院是大势所趋。现在想明白了,的确是住养老院好。”
老人在养老院里,得到了24小时的专业照料。“每俩小时翻一次身,护理很专业,再没有磕着碰着了,不会有褥疮,比在家里好多了。从父亲的精神面貌就能看出来,这是不会骗人的。”
“好多病重的老人在家根本护理不了,来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护理员尚秀娥说。
据统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平均能为每千名老人提供床位27张,但供需结构并不平衡。有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一些困难家庭老人只能“忘床兴叹”。与此同时,比“未富先老”困局还难以突破的,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候鸟老人”:
儿女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晚年
“为了照顾孙子,我去上海生活了10年,也不情愿,那又有什么法子呢。好像老是爹妈欠孩子的,这就是中国人吧。”72岁的李淑莲说。
等孙子和外孙长大、陆续上幼儿园和小学后,她就“逃似的”回到了东北。10年间瘦了15公斤,回家后亲戚朋友都认不出她了。
“上海夏天热,冬天冷,屋里没暖气,不习惯用空调。也吃不惯,南北方生活差异太大了。”但对李淑莲来说,远不止是生活上的水土不服,“我在上海没有朋友,觉得很孤独……”
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住了。“我的孩子们需要我啊,要不他们工作忙,谁帮他们看孩子?再不习惯我也要坚持!”
结束了“海漂”生活,回到熟悉的老家,见到久违的老友,李淑莲并没有开心多久,就又陷入独守“空巢”的寂寞中。如何养老?谁来养老?是回到远在上海的子女身边,还是住进养老院等待一年一度“千里来相会”?几年来,两地间往返多次,她却始终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在北京,来自河南许昌农村的谭存枝,也跟毕业后留京的儿子一起当起了“北漂”。
“孩子刚工作,我们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就租了一间地下室。平时我找点家政的活干,也帮孩子做饭洗衣服。谁愿意背井离乡?何况我年纪都这么大了,主要是不放心儿子,他刚毕业,没经验,我跟着还能照顾照顾。”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