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成为日本战败投降的标志,但你知道吗?1945年,早在8月10日,重庆人便在第一时间获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70年前这一天,日本内阁通过瑞士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的请求。当天,设在重庆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美国新闻处获得消息后,迅速向全国播报。
也就是在这天晚上,山城开始彻夜狂欢。史料记载,那天晚上7点过后,当时的美军大兵,马上在现在的解放碑一带,上街欢呼庆祝,大街上到处是人,除了放鞭炮外,餐馆免费开放,人们相互拥抱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研究员厉华说,其实8月10日这天,日本投降的消息不仅对重庆人,对整个中国来说都是比较突然的。所以,大家没有任何准备,都是最朴素,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而从8月10日至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基本上这一消息都已经在全国各战区的中国军队里传开。重庆时报记者走访多名尚健在的重庆籍抗战老兵,为你记录下8月10日,以及随后几天时间里,他们得到胜利消息那一刻的记忆。
喜讯传来
电报翻译出来所有人都跳了起来
现居杨家坪的85岁的万众一老人,当时在湖北大梧山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负责电报收发工作。
他记得,自己亲自把关于日本投降的电报,拿到机要室去翻译。老人回忆说,那天他拿到电报时,还不清楚是什么内容。结果在机要室里翻译出来后,所有人都跳了起来,然后马上把这一喜讯,抄送当时的李先念等首长。
同样现居杨家坪89岁的张得众老人,当时在山东地方抗日武装。他记得抗战胜利电报送过来的时候,他的战友,以及旁边的老百姓(603883,股吧)唱歌跳舞了一整天,不过,他们没有朝天鸣枪。“那个时候,弹药对我们来说很珍贵呢。”张爷爷笑着说。
彻夜狂欢
有人往天上打了十多发手枪子弹
在沙坪坝某医院休养,现年101岁的抗战老兵曹廷明,记得自己当时在安徽,老百姓在拍手,没有鼓就用脸盆敲。他自己,则朝天鸣放了10多发手枪表达喜悦,以及对张自忠将军的敬意——作为将军的警卫员,每次老人想到将军时都会流泪。
住在南坪的陈焜生,时任第八战区骑兵第10师少尉排长。他清楚的记得,自己8月10日晚是在甘肃一个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帐篷里度过,从电台中得到这个消息的。“10多个战友,没有酒,我们就用开水和干粮庆祝。”他回忆说。
也有“遗憾”
有人郁闷错过走上前线打鬼子
现年95岁的宋扬昭,宋楚瑜三叔,抗战胜利时在重庆宪兵19团任职。在渝中区桂花园的家中,老人告诉记者,70年前的8月10日,他在郊外训练新兵。那天晚上,他们是在夜间训练,突然听说城区在放鞭炮,日本人投降了。结果,当时所有的新兵都把帽子甩到天上去。
老人说,大家在高兴之余也有遗憾,因为这就意味着,大家没有上阵杀敌的机会了。
这样的遗憾,在现居沙坪坝,时任驻印军宪兵独立营上等兵甘跃廷心中也有。当时,他是在野人山旁一个运输点里,从电台里听到日本投降消息的。当时老人和他的战友们,基本都是参军1年多,主要是负责滇缅公路的运输检查。他记得那天晚上,大家都觉得还没有上一线抗日战场是终身遗憾。【中福养老网】
70年前这一天,日本内阁通过瑞士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的请求。当天,设在重庆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美国新闻处获得消息后,迅速向全国播报。
也就是在这天晚上,山城开始彻夜狂欢。史料记载,那天晚上7点过后,当时的美军大兵,马上在现在的解放碑一带,上街欢呼庆祝,大街上到处是人,除了放鞭炮外,餐馆免费开放,人们相互拥抱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研究员厉华说,其实8月10日这天,日本投降的消息不仅对重庆人,对整个中国来说都是比较突然的。所以,大家没有任何准备,都是最朴素,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而从8月10日至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基本上这一消息都已经在全国各战区的中国军队里传开。重庆时报记者走访多名尚健在的重庆籍抗战老兵,为你记录下8月10日,以及随后几天时间里,他们得到胜利消息那一刻的记忆。
喜讯传来
电报翻译出来所有人都跳了起来
现居杨家坪的85岁的万众一老人,当时在湖北大梧山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负责电报收发工作。
他记得,自己亲自把关于日本投降的电报,拿到机要室去翻译。老人回忆说,那天他拿到电报时,还不清楚是什么内容。结果在机要室里翻译出来后,所有人都跳了起来,然后马上把这一喜讯,抄送当时的李先念等首长。
同样现居杨家坪89岁的张得众老人,当时在山东地方抗日武装。他记得抗战胜利电报送过来的时候,他的战友,以及旁边的老百姓(603883,股吧)唱歌跳舞了一整天,不过,他们没有朝天鸣枪。“那个时候,弹药对我们来说很珍贵呢。”张爷爷笑着说。
彻夜狂欢
有人往天上打了十多发手枪子弹
在沙坪坝某医院休养,现年101岁的抗战老兵曹廷明,记得自己当时在安徽,老百姓在拍手,没有鼓就用脸盆敲。他自己,则朝天鸣放了10多发手枪表达喜悦,以及对张自忠将军的敬意——作为将军的警卫员,每次老人想到将军时都会流泪。
住在南坪的陈焜生,时任第八战区骑兵第10师少尉排长。他清楚的记得,自己8月10日晚是在甘肃一个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帐篷里度过,从电台中得到这个消息的。“10多个战友,没有酒,我们就用开水和干粮庆祝。”他回忆说。
也有“遗憾”
有人郁闷错过走上前线打鬼子
现年95岁的宋扬昭,宋楚瑜三叔,抗战胜利时在重庆宪兵19团任职。在渝中区桂花园的家中,老人告诉记者,70年前的8月10日,他在郊外训练新兵。那天晚上,他们是在夜间训练,突然听说城区在放鞭炮,日本人投降了。结果,当时所有的新兵都把帽子甩到天上去。
老人说,大家在高兴之余也有遗憾,因为这就意味着,大家没有上阵杀敌的机会了。
这样的遗憾,在现居沙坪坝,时任驻印军宪兵独立营上等兵甘跃廷心中也有。当时,他是在野人山旁一个运输点里,从电台里听到日本投降消息的。当时老人和他的战友们,基本都是参军1年多,主要是负责滇缅公路的运输检查。他记得那天晚上,大家都觉得还没有上一线抗日战场是终身遗憾。【中福养老网】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