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5-07-23 17:47:08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院 候鸟养生】点点滴滴的善行终将汇聚道德洪流,星星点点的道德火种终成燎原之势。为推动道德模范崇高精神进基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报今起特开设“德耀中华”专栏,讲述身边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
         
        阳城县河北镇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提起今年62岁的院长王加富,总是张口“大孝子”,闭口“大好人”。
         
        1998年,王加富建起了一座标准化的敬老院。截至目前,有88名孤寡、智障、残疾无依无靠的老人先后入住敬老院。
         
        2012年、2013年,王加富两次入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去年他又荣获第三季度“山西省敬业奉献好人”。今年3月,有30名“晋城好人”在中国文明网公布的“中国好人”候选人名单中出现,其中一人是王加富。
         
        不当老板修建敬老院
         
        王加富是阳城县河北镇北梁村人。之前,他担任村委主任、支部书记共17年。卸任后,他和妻子到县城开起饭店,做起了老板。
         
        提起当“老板”的经历,王加富说完全源于一次“激将法”。1994年的一天,北梁村召开村民大会,一位村民冲着王加富说:“你整天讲勤劳致富,倒是做个样子让大伙看看呀。”“做就做,我告诉你们什么是勤劳致富。”于是,当时四十出头的王加富辞职,在县城开起饭店,“那时,年收入能有五六万元,生活无忧无虑。”
         
        1998年8月的一天,当时的镇党委书记找到了他,让他去镇里筹建敬老院。镇里认为他是最佳人选:他当过支部书记,为人善良,工作认真细致,有责任心,有基层群众经验。“包括母亲在内的家人及亲朋好友,没一个人支持我干。”王加富说,当时80多岁的母亲体弱多病,留下妻子独自照顾也确实难为了她。“为打消妻子的后顾之忧,我想等敬老院建好后,把母亲接进去养老。没想到,老人却明确表示不愿意去敬老院。”
         
        王加富拿定了主意:“人老了没人照顾,是最最可怜的事情。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有我善良淳厚的父老乡亲。我是个受过教育的基层干部,是共产党员,组织找到了我,我怎么能推托不去。”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后,他的妻子和母亲最终同意了。
         
        在政府没有投资的情况下,王加富开始动手修建敬老院。协调征地、设计方案、签订合同、工程规划……“整整忙乎了两个月的前期工作,敬老院主楼工程开工了。”为筹备工程款,他背着玉米、小米、绿豆等土特产品,多次到晋城、长治、太原推销;为节省开支,他晚上睡在车站候车室,饿了啃点馒头、方便面。
         
        终于,省民政厅两次为敬老院拨款20余万元。
         
        在开工建设的45天里,王加富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日没夜地呆在工地上。到竣工那天,他瘦了20斤,看着新建成的敬老院,王加富眼里满含着激动的泪水。
         
        2000年5月19日,首批6位老人入住敬老院。
         
        为孤寡老人当“孝子”
         
        五保户酒小永是入院较早的老人。王加富得知,老人从来没有过过一次生日。2014年12月2日,是酒小永82岁生日。这天王加富早早准备好了蛋糕,与其他几位老人为酒小永唱起生日歌。双耳失聪的酒小永虽然听不清楚,但从王加富慈善的面容上,看出了对自己的孝心。“感谢人民政府,感谢共产党。”他大声说着,似乎生怕众人听不到,然后拍拍王加富:“感谢你!”
         
        敬老院建起来了,王加富既是“院领导”,又和妻子成为院里仅有的两名工作人员。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端屎接尿……“当时,老婆是炊事员,月工资100元。”随着入住老人的逐渐增多,院里的工作人员才增至6名。“17年来,敬老院先后接纳供养老人88名。”王加富说,“现供养五保对象和残疾人53人。供养时间最长的15年,年龄最大的86岁。”
         
        为丰富敬老院的生活,王加富经常组织老人进行文艺表演,到附近公园观光。从为酒小永老人过生日开始,敬老院为老人祝寿过生日成为制度,使敬老院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来敬老院里生活的都是孤寡老人,入院之前没人照料,有的穿戴脏得像乞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王加富于是为老人们换洗衣服、擦洗身子。更困难的是,还有一些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为老人收拾屎尿,成了王加富难过的“关口”。“干过几次就习惯了。”王加富说,“人老了可怜,谁还没个老的时候,他们没孩子,我就把自己当他们的儿子了。”
         
        洞底村的牛宽掌今年80岁,孤苦一人。由于舍不得家里的一亩二分地,不愿住敬老院。2010年夏天,他在上地回家的路上摔倒了,头破血流,昏迷不醒。从那时起,村里才硬把他送进了敬老院。没想到的是,牛宽掌住进去就再也不愿出来了:他与另外一位老人合住一套带有卫生间的宿舍,有暖铺热盖,电视、放衣柜、暖水瓶、卫生用具,还有报纸杂志。
         
        每顿尽饱吃,每月还有30元零花钱,“这比一个人在家,不知道好多少倍。”前些时,牛宽掌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王加富和工作人员全天在病床前轮流护理,洗脸、洗脚、喂饭、喂药、端屎、倒尿,还给他讲故事宽心。出院后,他逢人就说:“王院长真是个大好人”。
         
        敬老院初建伊始,老人们的生活还十分艰苦。为改善老人们的生活质量,王加富动员几名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开荒种田,发展副业。“也就从那时起,敬老院粮、肉、菜供给得到保障,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乡下,养老送终是件大事情。为让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尽量走得“风光”一点,老人去世前,王加富便买好寿衣等物品。老人过世后,他操办老人的全部丧事,穿衣、剃头、守灵、披麻戴孝……细节一丝不苟。
         
        76岁的五保户原呆喜是圪涝掌村人,是首批入住敬老院的老人。刚入院时,原呆喜面色灰白,骨瘦如柴。不到一年,老人就红光满面。他常常说:“在敬老院,真是跌福窝里了!”2005年冬的一天,原呆喜突然去世,王加富赶紧买棺木、制老衣,并为老人洗脸、理发、擦身、装殓、守灵。下葬那天,王加富又为老人抬棺送葬。村里人说:“加富哪像个院长,他就是原呆喜的亲孝子呀。”
         
        17年来,王加富为26名老人当过“孝子”。
         
        开颅手术后 身边围满了老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012年5月25日,王加富突然昏迷不醒。“28个小时失去知觉,被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王加富想起3年前的那一幕,心有余悸,“幸亏抢救及时,做了开颅手术,出血180毫升。”两天两夜后,王加富的眼睛睁开了,“眼前的一幕至今仍铭记在心!”只见20多名敬老院老人围在病床前:有拄拐棍的,有坐轮椅的,有智障的,有残疾的,个个大眼瞪小眼,泪流满面。”“这是在哪里?你们都在这里干什么?”听到院长说话了,围坐在床前的老人们忽然都露出了笑容,争先恐后地喊道:“院长醒了,院长好了。”“院长啊,你把我们都吓死了。”“院长啊,你不知道有多可怕呀,我们都以为你活不了了!”
         
        最着急的就是一名哑巴老人,他说不出话来,但他两只手拍打着,两只脚跺着,嘴里嗷嗷叫着,脸上流着泪,那种充满急躁和喜悦的表情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看着一张张熟悉憨厚的面孔,王加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从发病到出院,先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王加富又出现在敬老院。
         
        经扩建,如今的河北镇敬老院占地2000平方米,共有房屋86间,可容纳五保对象80余名。除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医疗室、康复室、洗浴室外,还建有标准的厨房、餐厅、宿舍。“可以说,河北敬老院已是一座集生活、休闲、娱乐和医疗康复为一体的敬老院。”
         
        每月工资1000多块钱
         
        从筹备敬老院算起,王加富已默默奉献了17年。如今的敬老院鲜花成片、果树成荫、榆柳成行,住在院里的老人们笑语盈盈。而当年不到50岁的王加富,如今明显苍老了。
         
        靠着四处“化缘”,敬老院的条件越来越好,可王加富的工资却没有明显变化。“这比刚开始的工资高多了。”原来,敬老院刚起步时,每名工作人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可月工资仅为100元—150元。“2008年400元,2012年800元,2013年涨到1090元。”王加富说。
         
        王加富的工作得到县里、镇里的肯定,他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敬老院长等荣誉称号,还被评为阳城县劳动模范。2013年4月,他参加了民政部组织的全国敬老院长培训班,代表晋城市参加培训人员出席全国敬老院长论坛会。参加会议期间,他接到敬老院王义龙老人发来的信息,“老人告诉我,我被推选为‘中国好人’候选人,为‘敬业奉献好人’中的128号。”
         
        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加富的事迹被人们传开,并先后获得“晋城好人”“山西好人”荣誉。
         
        当年,荣获“晋城好人”称号不久的王加富,与阳城县慈善协会签订协议,认捐了阳城县慈善协会首份“个人微基金”。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王加富每年将定期向“阳城县慈善协会王加富基金”汇入360元的认捐资金。
         
        去年春天,在阳城县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王加富被县委确定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在全县各地进行巡回演讲。
         
        “只要我还能干一天,我就要和老人们在一起。”提及以后的打算,王加富说:“虽然敬老院里的大多数老人年龄大,也较难照顾。可当看到老人们高兴的样子,我就有把敬老院办得更好的动力,一直这样照顾着他们,我无怨无悔。”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