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湖北养老床位缺口在18万张以上”巨大商机近在眼前,为何民营养老机构却踟躅不前?
4月2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等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业。政策利好,能否有效刺激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目前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哪些“拦路虎”需要解决?
6月初,长江商报记者就上述疑问对湖北省民政厅福慈处负责人刘建国以及武汉市老龄办新闻发言人江克松进行了专访。
18万张床位缺口商机
“鼓励公建民营,最核心的原因是养老床位缺口过大。”江克松坦言。
据湖北省民政厅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省城乡养老机构已达2572个,养老床位总数约2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约28张,基本实现了城乡“三无”对象自愿条件下的集中供养目标,并有效缓解了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去年7月,湖北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确定目标:到2020年,全省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
“照此计算,今后6年,湖北养老床位缺口在18万张以上,年均需增加3万张以上,床位增长压力很大。”2014年刘建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当前湖北省养老床位实际供求情况区域差异性较大,其需求总体呈现大、中、小城市层层递减趋势。在武汉,养老床位总体上供小于求,缺口在2万张以上,武昌区、江汉区等主城区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也普遍较高,入住率在95%以上。但在黄石、宜昌、荆州等中等城市,养老床位总体上供大于求,床位平均利用率约70%。特别是县级小城市,养老床位需求不明显,利用率甚至不足50%。因为需求不明显,湖北尚有23个县市区没有市场主体、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
长江商报记者从最近两年公开资料发现,27家试点公建民营养老院,除了佛祖岭福利院和武昌区社会福利院白土塘分院外,其他试点养老院鲜有“露面”。
对此,刘建国认为,公办养老机构示范作用不明显,社会办养老机构普遍经营困难,也是难以刺激民间资本入驻养老院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特别是现有公建民营养老院,将“三无”老人供养和社会老人代养放在一起,没有充分发挥公办机构主要供养“三无”对象和低收入失能老人的公益兜底作用,以较低的收费价格代养社会老人,对社会办养老机构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养老院“公建民营”尚需细节支撑
今年4月2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全国老龄办综合部等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大养老服务体系投入力度,要确保将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业。
意见提出,民政部本级彩票公益金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
江克松认为,加大彩票公益金对养老事业的扶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同时也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
刘建国指出,应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
“公建民营是一个路子,我们除了鼓励公建民营还提倡民建民营,鼓励多形式的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江克松认为,要改变“重公办轻民办、重非营利轻营利养老服务实体”的政府扶持思路,对所有养老服务实体一视同仁,促进其公平竞争、平等发展。
如何刺激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刘建国指出,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国土部门,应预留一定比例的养老服务用地年度指标,并按照基准价的价格“招拍挂”。对现有养老服务设施,任何单位不得挤占或者改变性质。同时,制定操作性强的养老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政策,尽力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他还指出,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财政贴息、小额贷款力度,建立养老产业基金,加大对养老服务信贷投入。采取政府担保、财政补贴等办法,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和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
4月2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等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业。政策利好,能否有效刺激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目前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哪些“拦路虎”需要解决?
6月初,长江商报记者就上述疑问对湖北省民政厅福慈处负责人刘建国以及武汉市老龄办新闻发言人江克松进行了专访。
18万张床位缺口商机
“鼓励公建民营,最核心的原因是养老床位缺口过大。”江克松坦言。
据湖北省民政厅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省城乡养老机构已达2572个,养老床位总数约2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约28张,基本实现了城乡“三无”对象自愿条件下的集中供养目标,并有效缓解了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去年7月,湖北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确定目标:到2020年,全省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
“照此计算,今后6年,湖北养老床位缺口在18万张以上,年均需增加3万张以上,床位增长压力很大。”2014年刘建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当前湖北省养老床位实际供求情况区域差异性较大,其需求总体呈现大、中、小城市层层递减趋势。在武汉,养老床位总体上供小于求,缺口在2万张以上,武昌区、江汉区等主城区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也普遍较高,入住率在95%以上。但在黄石、宜昌、荆州等中等城市,养老床位总体上供大于求,床位平均利用率约70%。特别是县级小城市,养老床位需求不明显,利用率甚至不足50%。因为需求不明显,湖北尚有23个县市区没有市场主体、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
长江商报记者从最近两年公开资料发现,27家试点公建民营养老院,除了佛祖岭福利院和武昌区社会福利院白土塘分院外,其他试点养老院鲜有“露面”。
对此,刘建国认为,公办养老机构示范作用不明显,社会办养老机构普遍经营困难,也是难以刺激民间资本入驻养老院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特别是现有公建民营养老院,将“三无”老人供养和社会老人代养放在一起,没有充分发挥公办机构主要供养“三无”对象和低收入失能老人的公益兜底作用,以较低的收费价格代养社会老人,对社会办养老机构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养老院“公建民营”尚需细节支撑
今年4月2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全国老龄办综合部等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大养老服务体系投入力度,要确保将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业。
意见提出,民政部本级彩票公益金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
江克松认为,加大彩票公益金对养老事业的扶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同时也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
刘建国指出,应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
“公建民营是一个路子,我们除了鼓励公建民营还提倡民建民营,鼓励多形式的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江克松认为,要改变“重公办轻民办、重非营利轻营利养老服务实体”的政府扶持思路,对所有养老服务实体一视同仁,促进其公平竞争、平等发展。
如何刺激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刘建国指出,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国土部门,应预留一定比例的养老服务用地年度指标,并按照基准价的价格“招拍挂”。对现有养老服务设施,任何单位不得挤占或者改变性质。同时,制定操作性强的养老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政策,尽力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他还指出,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财政贴息、小额贷款力度,建立养老产业基金,加大对养老服务信贷投入。采取政府担保、财政补贴等办法,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和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