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养生 养老院】虽然深圳人平均年龄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特殊的人口结构,让这个年轻的城市也将与老龄化问题不期而遇。人到老年更易患病,而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今年市两会上,养老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他们提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分离,养老机构无法提供医疗服务,而医院又无法提供养老,这不仅造成老年人经常要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辗转”,还形成了难以解决的“压床”问题,既浪费了优资的医疗资源,也增添了老人亲属的经济负担。
现状:医院没床位,提供康复服务的养老院太少
王女士家住福田,父母退休后就来深圳和自己同住。两年前,83岁的父亲不幸中风,失去了行为能力。同样高龄的母亲有心脏病,每天都要吃药。王女士和老公都有工作,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都需要照顾。可医院住不进去,能提供护理的养老院又少,让他们一家好犯难。
王女士说,当时老人中风后在医院住院,护士护理得挺好,本来老人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在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家人就想让老人在医院继续住下去。可没几天,医院就下了“逐客令”,医院床位紧张,没有专门的康复床位,老人早已符合出院条件,应该回家或转到养老院调养。在考察了养老院后,王女士打了退堂鼓,因为大部分养老院提供不了专业康复服务,能提供康复服务的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最后,王女士选择雇人到家里护理。“雇人护理肯定也不够专业,我只能自己不断学习,把自己逼成护理专家。”王女士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看病难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超过30%出现多种疾病并发;70岁以上,这一比例达到50%。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深圳没有老年病专科医院或康复医院,能够提供康复服务的公立养老院又一床难求,导致一些老人送到医院后,在各个专科“车轮会诊”,却没有科室愿意接收,甚至出现了老人在急诊科滞留的极端现象。
建议:探索扶持“老年医养护”新型养老模式
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都对探索扶持“老年医养护”模式进行探讨。有代表建议,公立医院可以牵手民营养老机构建立起医护养联盟,打通养老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状态,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公立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提高为老人服务的能力。
具体措施上,首先,可以在医院成立“老年人康复中心”,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到养老院查房,医院为养老院的老人开辟绿色医疗通道。没有生病时,作为“养老模式”,由养老院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一旦生病或突发疾病或旧病复发,立刻进入“医疗模式”,由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对老人进行治疗和专业护理。第二,可以依托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整合民营养老机构资源,建立“医养联盟”,有了这一平台,医护养一体化模式就可以让更多的老年人受益。此外,建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日托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部门回应:
市养老护理院明年投用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深圳首家公办养老护理院将于明年投入使用;而我市首家由社会投资的医养融合机构——深圳市复亚护养院今年内就可投入使用。此外,今年政府将补贴临终关怀服务床位300—500张。
据了解,2012年我市出台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市要重点发展供养型、护理型养老设施和床位,建设临终关怀护理床位,优先保障“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三失”(失能、失智、失独)等特殊困难老人需求。
近年来,我市养老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尤其是供养型、护养型床位。2014年底,深圳已建成的养老床位达7965张,较2011年底的4300张增加了3665张。今年,我市还将重点推进16项养老工程。其中深圳养老护理院建成后将提供床位800张,重点为“三无”、“三失”、孤独、高龄、低收入和其他困难老人群体提供供养型和养护型的基本养老护理服务。深圳养老护理院将作为公办民营试点,800张床位交给社会来承接。
去年建成,将于今年投用的复亚护养院占地面积达12000平方米,拥有528张养老床位。这个民办民营的护养院由复亚医院投资兴建,依托于复亚医院,该护养院打造了一分钟医养圈,是深圳首家医养融合的护养院。据了解,我市通过水电气、税费、补贴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业,社会化养老机构可积极探索与医疗卫生等机构合作,夯实社会养老体系基础。
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他们提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分离,养老机构无法提供医疗服务,而医院又无法提供养老,这不仅造成老年人经常要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辗转”,还形成了难以解决的“压床”问题,既浪费了优资的医疗资源,也增添了老人亲属的经济负担。
现状:医院没床位,提供康复服务的养老院太少
王女士家住福田,父母退休后就来深圳和自己同住。两年前,83岁的父亲不幸中风,失去了行为能力。同样高龄的母亲有心脏病,每天都要吃药。王女士和老公都有工作,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都需要照顾。可医院住不进去,能提供护理的养老院又少,让他们一家好犯难。
王女士说,当时老人中风后在医院住院,护士护理得挺好,本来老人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在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家人就想让老人在医院继续住下去。可没几天,医院就下了“逐客令”,医院床位紧张,没有专门的康复床位,老人早已符合出院条件,应该回家或转到养老院调养。在考察了养老院后,王女士打了退堂鼓,因为大部分养老院提供不了专业康复服务,能提供康复服务的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最后,王女士选择雇人到家里护理。“雇人护理肯定也不够专业,我只能自己不断学习,把自己逼成护理专家。”王女士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看病难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超过30%出现多种疾病并发;70岁以上,这一比例达到50%。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深圳没有老年病专科医院或康复医院,能够提供康复服务的公立养老院又一床难求,导致一些老人送到医院后,在各个专科“车轮会诊”,却没有科室愿意接收,甚至出现了老人在急诊科滞留的极端现象。
建议:探索扶持“老年医养护”新型养老模式
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都对探索扶持“老年医养护”模式进行探讨。有代表建议,公立医院可以牵手民营养老机构建立起医护养联盟,打通养老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状态,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公立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提高为老人服务的能力。
具体措施上,首先,可以在医院成立“老年人康复中心”,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到养老院查房,医院为养老院的老人开辟绿色医疗通道。没有生病时,作为“养老模式”,由养老院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一旦生病或突发疾病或旧病复发,立刻进入“医疗模式”,由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对老人进行治疗和专业护理。第二,可以依托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整合民营养老机构资源,建立“医养联盟”,有了这一平台,医护养一体化模式就可以让更多的老年人受益。此外,建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日托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部门回应:
市养老护理院明年投用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深圳首家公办养老护理院将于明年投入使用;而我市首家由社会投资的医养融合机构——深圳市复亚护养院今年内就可投入使用。此外,今年政府将补贴临终关怀服务床位300—500张。
据了解,2012年我市出台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市要重点发展供养型、护理型养老设施和床位,建设临终关怀护理床位,优先保障“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三失”(失能、失智、失独)等特殊困难老人需求。
近年来,我市养老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尤其是供养型、护养型床位。2014年底,深圳已建成的养老床位达7965张,较2011年底的4300张增加了3665张。今年,我市还将重点推进16项养老工程。其中深圳养老护理院建成后将提供床位800张,重点为“三无”、“三失”、孤独、高龄、低收入和其他困难老人群体提供供养型和养护型的基本养老护理服务。深圳养老护理院将作为公办民营试点,800张床位交给社会来承接。
去年建成,将于今年投用的复亚护养院占地面积达12000平方米,拥有528张养老床位。这个民办民营的护养院由复亚医院投资兴建,依托于复亚医院,该护养院打造了一分钟医养圈,是深圳首家医养融合的护养院。据了解,我市通过水电气、税费、补贴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业,社会化养老机构可积极探索与医疗卫生等机构合作,夯实社会养老体系基础。
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