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5-06-01 11:10:47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候鸟养生 养老院】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多起老年人养老事件,让养老问题浮出水面。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面向低收入老人的养老设施也开始大量建立,以弥补公立养老院的数量不足,但这些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农村乡镇以及城市街道目前普遍都办有公立的敬老院,但是她收养的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如果有剩余床位才接受自费的老人。随着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尤其是年轻人进城打工,不仅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也催生了市场化民办养老院的大量涌现,中国老龄化加剧让养老机构的需求大幅增加。
         
        与大城市高级养老院(设施齐全服务周到但收费高昂)相比,低收入老人是大部分民办养老院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的社会阶层。但是,全国必须进养老院且能负担费用的老人虽然人数很多,但是十分分散,因此,大部分民办养老院规模较小,容纳人数有限,人均面积很少,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即缺乏规模效益下的成本过高。比如按住满130个人,全护每月2000元,半护与自理按比例递减月费计算的话,每月全院总收入也就20万左右,这样的规模护工总数需在20人以上,加上若干的后勤、保安和行政人员,每月的薪酬规模呼之欲出。
         
        笔者长期研究养老院,入住人数起码要在200甚至300人以上才有机会出现规模效应,能匀出资源来建立小型的医护团队,行政上能有专人分管业务、财务和后勤,以及定期保养维修院舍设施。但是中国大部分面向低收入群体的民办养老院都比较小,被伙食和工资摊掉绝大部分收入,仅余少量经费用在院舍维修保养之上的话,靠自身力量改造院舍将永远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愿景。
         
        一些学者提出加快养老行业市场化的建议,对于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养问题似乎毫无帮助,因为养老市场化能行得通有个前提,那就是民办养老院开的价大部分老人家负担得起。民办养老院市场定位均是中低收入的城镇退休职工和普通农民。
         
        目前大部分省市的企退人员养老金月人均不会超过3000元,如果全护收2000元月左右的话,应该是当地城镇退休职工可承受的最高上限。换而言之,要民办机构跟从政府要求改造院舍标准,除非政府补贴,否则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只能通过提高床位费转嫁到入住老人的身上。
         
        然而,现时床位费水平已达上限,再加等于把老人拒诸门外。最后,对于无力增拨经费的地方政府而言,它们面对的是这样的两难:要么执行标准但老人无处入住,要么一再宽限改造时限维持床位数量。各类隐患正是在这种两难格局中出现。
         
        人生最后阶段的长期照料,所有人面对同样的风险,但不同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同。在当下的中国,纯以市场力量经营养老事业,显然无法满足大部分底层老人的安养需要。起码就根据安全标准改造院舍设备而言,如果财政不支持一切无从谈起。笔者呼吁,在底层老人的安养问题上,少谈点市场化,多谈点政府责任。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