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养生 养老院】每两名老人最高配备1名工作人员、专业医生常驻养老院、家庭式内部装修……上周末,沪上最大的非营利性养老项目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在金山落成,10月对外开放,将提供800张床位,其中养老院和养护院各400张床,未来将形成约2500个床位的大型养老院。据了解,这也是首个上海市华侨养老基地。
生活环境:可申请自己的一片田园
从上海驱车40多公里,记者来到了位于朱泾镇的“颐和苑”,走入小区,一幢幢丹麦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房屋均为联排别墅式的外观,周围绿荫环绕。最难得的是,社区内建造了150亩果园生态林,入住的老人可以根据自己对蔬果的偏好,向院方申请租上一份肥沃的土壤,让它变成属于自己的田园宝地。
“颐和苑在各类设施配套上汲取了丹麦优质养老机构的造院经验,以老人的生活习惯为参照,依据人性化细节化的设计原则,不仅提供居家式的养老服务,同时可以得到更为高端化的生活品质。”说这话的,是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发起人周保云。
他说为了将丹麦先进的医护知识引入中国,特地从丹麦锡尔克堡健康护理学院请专业老师在养老中心做医护指导。为了培养更多的本地医护人员,上海金山卫生学校还与锡尔克堡健康护理学院签订了共同办学的协议,确保在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全都持证上岗。
周保云告诉记者,颐和苑引入丹麦的管理方,按照高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内部装修,每两名老人最高配备1名工作人员,高龄老人配备生活管家。目前是沪上最大的非营利养老项目。
“颐和苑一期刚落成还未开放,就有50多户签约。”周保云介绍说。据悉,颐和苑的首期投资为3亿元,提供800张床位,其中养老院和养护院各400张床位。二期工程规划了一座200张床位的老年医院,将来老年护理医院将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营养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可以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基础化的诊断与治疗,同时与上海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合作,为院内老人开设绿色通道。而三期开发结束后,总投资将达到12亿元,床位总数将达到2500张。
收费标准:押金+租金5000元/月
“2006年就想做养老机构,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养老机构,却发现上海的养老院不尽如人意。”根据周保云的调研,“公办的等不起,民营的住不起”。
他解释说,政府补贴的公立护理院,每月收费2000元上下,虽然价格便宜,但设施水平较差。更重要的是,早就超饱和,没有空床位,住进去得等。而民营养老院大多定位太高端,动辄上万元的月费用,让普通市民望洋兴叹。
“能不能做一种养老院,价格在中产阶级的接受范围之内,护理设施又定位高端?带着这样的目标,于是就有了颐和苑。”
“非营利性是不是意味着亏损?”“颐和苑的入住价格多少?”“如何保证长期提供高水准的软硬件服务?”“什么时候能签约?”记者在现场看到,陆陆续续有市民前来看房,而在参观的同时,也不断蹦出各种担忧和疑问。
“我父母住在市中心的老式公房,他们都快80岁了,因为没有电梯,每天进出实在不方便,父亲还有糖尿病,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我们工作又都忙,白天没空照顾他们,现在找个好的养老院是家里的头等大事。”来探房的小陈看起来颇为焦急,他说这一个月内跑了徐汇、虹口、黄浦等多家养老院,都只有一个字“等”——要么等入住的老人逝世,要么等老人退出床位。而且有的养老院没有护理人员,只接受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而这一次,小陈似乎为父母找到了一个满意的新家。不过他的顾虑是,非营利项目能否办得长久。
对此,周保云解释说,非营利性养老院并不代表就是亏损的机构,而是指他作为投资人,除了工资以外,不能从养老院得到分红。他说,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模式在丹麦等西方国家有着超过50年的历史。
它主要依靠两方面来降低成本,一是政府提供补助和支持,例如颐和苑的土地就属于划拨用地,后期政府对每个养老床位也将提供一定金额的补助,而他作为投资人,前期只需要支付给农民的征地补偿,在后期投资建设后,他将继续持有投入资本的所有权,但不得从养老院的运营中提取任何分红作为利润,因此不会存在利益输送的担忧。“政府规定我作为投资人拥有所有权,但不得卖掉养老院,我的孩子也不可以,这都是由法律来保障的。”
价格方面,申请入住的老人需要先交8万元押金,之后平均每人每月缴纳租金5000元左右,需要护理的每位老人每月费用则平均在5500元左右。
这个费用相当于上海一个中产阶层老人的退休工资,老人也可以采取“以房养老”的方式,将住宅房交给养老机构管理和出租,用房租来支付部分入住费用。而由于投资方并不追求投资分红,未来将把所有利润用于养老社区的滚动投入,这样也能保证项目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保持服务水准。【中福养老网】
生活环境:可申请自己的一片田园
从上海驱车40多公里,记者来到了位于朱泾镇的“颐和苑”,走入小区,一幢幢丹麦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房屋均为联排别墅式的外观,周围绿荫环绕。最难得的是,社区内建造了150亩果园生态林,入住的老人可以根据自己对蔬果的偏好,向院方申请租上一份肥沃的土壤,让它变成属于自己的田园宝地。
“颐和苑在各类设施配套上汲取了丹麦优质养老机构的造院经验,以老人的生活习惯为参照,依据人性化细节化的设计原则,不仅提供居家式的养老服务,同时可以得到更为高端化的生活品质。”说这话的,是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发起人周保云。
他说为了将丹麦先进的医护知识引入中国,特地从丹麦锡尔克堡健康护理学院请专业老师在养老中心做医护指导。为了培养更多的本地医护人员,上海金山卫生学校还与锡尔克堡健康护理学院签订了共同办学的协议,确保在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全都持证上岗。
周保云告诉记者,颐和苑引入丹麦的管理方,按照高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内部装修,每两名老人最高配备1名工作人员,高龄老人配备生活管家。目前是沪上最大的非营利养老项目。
“颐和苑一期刚落成还未开放,就有50多户签约。”周保云介绍说。据悉,颐和苑的首期投资为3亿元,提供800张床位,其中养老院和养护院各400张床位。二期工程规划了一座200张床位的老年医院,将来老年护理医院将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营养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可以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基础化的诊断与治疗,同时与上海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合作,为院内老人开设绿色通道。而三期开发结束后,总投资将达到12亿元,床位总数将达到2500张。
收费标准:押金+租金5000元/月
“2006年就想做养老机构,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养老机构,却发现上海的养老院不尽如人意。”根据周保云的调研,“公办的等不起,民营的住不起”。
他解释说,政府补贴的公立护理院,每月收费2000元上下,虽然价格便宜,但设施水平较差。更重要的是,早就超饱和,没有空床位,住进去得等。而民营养老院大多定位太高端,动辄上万元的月费用,让普通市民望洋兴叹。
“能不能做一种养老院,价格在中产阶级的接受范围之内,护理设施又定位高端?带着这样的目标,于是就有了颐和苑。”
“非营利性是不是意味着亏损?”“颐和苑的入住价格多少?”“如何保证长期提供高水准的软硬件服务?”“什么时候能签约?”记者在现场看到,陆陆续续有市民前来看房,而在参观的同时,也不断蹦出各种担忧和疑问。
“我父母住在市中心的老式公房,他们都快80岁了,因为没有电梯,每天进出实在不方便,父亲还有糖尿病,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我们工作又都忙,白天没空照顾他们,现在找个好的养老院是家里的头等大事。”来探房的小陈看起来颇为焦急,他说这一个月内跑了徐汇、虹口、黄浦等多家养老院,都只有一个字“等”——要么等入住的老人逝世,要么等老人退出床位。而且有的养老院没有护理人员,只接受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而这一次,小陈似乎为父母找到了一个满意的新家。不过他的顾虑是,非营利项目能否办得长久。
对此,周保云解释说,非营利性养老院并不代表就是亏损的机构,而是指他作为投资人,除了工资以外,不能从养老院得到分红。他说,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模式在丹麦等西方国家有着超过50年的历史。
它主要依靠两方面来降低成本,一是政府提供补助和支持,例如颐和苑的土地就属于划拨用地,后期政府对每个养老床位也将提供一定金额的补助,而他作为投资人,前期只需要支付给农民的征地补偿,在后期投资建设后,他将继续持有投入资本的所有权,但不得从养老院的运营中提取任何分红作为利润,因此不会存在利益输送的担忧。“政府规定我作为投资人拥有所有权,但不得卖掉养老院,我的孩子也不可以,这都是由法律来保障的。”
价格方面,申请入住的老人需要先交8万元押金,之后平均每人每月缴纳租金5000元左右,需要护理的每位老人每月费用则平均在5500元左右。
这个费用相当于上海一个中产阶层老人的退休工资,老人也可以采取“以房养老”的方式,将住宅房交给养老机构管理和出租,用房租来支付部分入住费用。而由于投资方并不追求投资分红,未来将把所有利润用于养老社区的滚动投入,这样也能保证项目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保持服务水准。【中福养老网】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