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总面积4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0万,是中心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作为天津的老城区,人口老龄化在南开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南开区老龄人口呈现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基数大、增速快。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21.59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25.05%。
在过去十年间,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速远高于户籍人口的年均增速,预计今年底全区老年人口将超过22万人。二是高龄化、空巢化。在20余万老年人口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3.7万人,空巢老人有8万人,空巢老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的41.5%,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8%。
为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满足社区老年人迫切的服务需求,近年来,南开区以深入开展社区养老日间照料试点为契机,不断开拓视野、创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极学习实践,提高对社区养老工作的认识
市委、市政府对养老事业高度重视。市领导对日间照料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领导多次到南开区养老中心和昔阳里、西南一社区居委会调研指导社区养老工作。市财政局、民政局,南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日间照料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作为全市社区养老日间照料工作试点,为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南开区先后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先进地区和兄弟区县学习访问,不断修改完善工作方案。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探索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为老服务模式。在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深化对当前搞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认识。
一是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各有所长,必须良性互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职能不同,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不足。政府的优势在于资源配置、政策工具和社会动员能力,但往往效率不高,人员负担重。企业熟悉市场,长于竞争和降低成本,但企业运行存在不稳定性,容易偏离政府设定的目标和方向。好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运行规则,监督企业市场化运作。
二是以“就地安养”为方向,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由于收入水平所限,居家养老是破解养老难题的根本出路。必须坚持以社区为平台,吸引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以四项基本服务为基础的社区照顾、上门服务。
三是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媒介,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网络等现代化媒介为及时准确掌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供了最佳、最廉价的方式,应充分利用。除了电脑、手机之外,电视是老年人最依赖的信息源,易懂易学易操作,在家里就能够实现点餐、购物、应急救护等点对点、门到门的服务。
切实履行政府主导、推动和保障职能
南开区建立了养老服务工作领导体系,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将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列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积极履行组织指导、综合协调、业务培训、行业监督等职能。
在街道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站,在各社区安排专职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广泛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开展社区老年日间照料,基本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相互衔接。
建立了养老服务投入机制,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养老服务方面。为满足老年人就近或在家中享受配送餐服务的需求,南开区投入资金,同时利用市民政局拨付的补贴资金,建成老年配送餐服务中心1个,社区食堂17个,在全市率先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
投入资金为全区1600余名60岁以上低保、特困、优抚对象三类困难老年人和80岁以上空巢、失能、市级劳模、独生子女父母四类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补贴。采取多种模式全力扶持社会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对新建养老机构全额落实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同时通过用工补贴、培训补贴、定点医疗管理等多种方式,对社会养老机构进行资助。
为充实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全区聘用了200名大学生担任专职老龄工作干事,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区财政从2012年起,将老龄工作干事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范围。这些青年同志已经成为全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生力军,南开区也成为全市唯一在社区配备专职老龄工作干事的区县,专兼职养老服务队伍规模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依托社区为养老服务提供支撑
2014年以来,南开区大力推动社区为老服务试点工作,把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与打好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达标建设“翻身仗”结合起来,区委、区政府投入资金用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群众活动场所建设,使全区社区居委会达标率翻了一番。坚持所有达标社区居委会只能有3间房屋用于办公,其他场地全部用于群众活动和社区“六进两化”。
“六进两化”的重点就是养老服务进社区,在每个达标的社区居委会,都增添为老服务功能。以向阳路街昔阳里社区为重点打造社区为老服务示范社区,基本做到了老年人就医、就餐、购物、文化娱乐不出社区。特别是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对半失能老年人实现集中照料,解决了这部分老年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
与天津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开发出“三个一”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依靠一台电视、一个遥控器、一个机顶盒,就能实现28项服务功能,深受老年人欢迎,向智能化养老迈出了一大步。目前,已在学府街西南一社区居委会等具备条件的社区推广昔阳里社区的成功做法。
努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南开区在不断加大政府提供的福利性、公益性基本养老服务的同时,坚持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同步发展,拓展养老服务市场,培育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的市场服务主体。
南开区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资质、服务优良、价格公道的为老服务企业进入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务。目前已经引进了32家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居家养老事业的有生力量。对参与社区为老服务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监管办法,建立退出机制,确保为老服务质量。成立全区养老产业协会,首批吸纳24家为老服务企业,在推进养老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截至目前,南开区完成和在建9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呼叫服务、配送餐、家政和日用品便利店四项基本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和“管办分离”的原则,9个试点都是企业负责运营,其中8个正式投入使用,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确保试点工作具有可复制、可持续性,制定了17项社区养老和日间照料工作制度,有效地规范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
在过去十年间,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速远高于户籍人口的年均增速,预计今年底全区老年人口将超过22万人。二是高龄化、空巢化。在20余万老年人口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3.7万人,空巢老人有8万人,空巢老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的41.5%,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8%。
为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满足社区老年人迫切的服务需求,近年来,南开区以深入开展社区养老日间照料试点为契机,不断开拓视野、创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极学习实践,提高对社区养老工作的认识
市委、市政府对养老事业高度重视。市领导对日间照料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领导多次到南开区养老中心和昔阳里、西南一社区居委会调研指导社区养老工作。市财政局、民政局,南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日间照料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作为全市社区养老日间照料工作试点,为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南开区先后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先进地区和兄弟区县学习访问,不断修改完善工作方案。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探索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为老服务模式。在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深化对当前搞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认识。
一是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各有所长,必须良性互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职能不同,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不足。政府的优势在于资源配置、政策工具和社会动员能力,但往往效率不高,人员负担重。企业熟悉市场,长于竞争和降低成本,但企业运行存在不稳定性,容易偏离政府设定的目标和方向。好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运行规则,监督企业市场化运作。
二是以“就地安养”为方向,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由于收入水平所限,居家养老是破解养老难题的根本出路。必须坚持以社区为平台,吸引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以四项基本服务为基础的社区照顾、上门服务。
三是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媒介,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网络等现代化媒介为及时准确掌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供了最佳、最廉价的方式,应充分利用。除了电脑、手机之外,电视是老年人最依赖的信息源,易懂易学易操作,在家里就能够实现点餐、购物、应急救护等点对点、门到门的服务。
切实履行政府主导、推动和保障职能
南开区建立了养老服务工作领导体系,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将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列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积极履行组织指导、综合协调、业务培训、行业监督等职能。
在街道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站,在各社区安排专职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广泛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开展社区老年日间照料,基本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相互衔接。
建立了养老服务投入机制,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养老服务方面。为满足老年人就近或在家中享受配送餐服务的需求,南开区投入资金,同时利用市民政局拨付的补贴资金,建成老年配送餐服务中心1个,社区食堂17个,在全市率先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
投入资金为全区1600余名60岁以上低保、特困、优抚对象三类困难老年人和80岁以上空巢、失能、市级劳模、独生子女父母四类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补贴。采取多种模式全力扶持社会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对新建养老机构全额落实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同时通过用工补贴、培训补贴、定点医疗管理等多种方式,对社会养老机构进行资助。
为充实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全区聘用了200名大学生担任专职老龄工作干事,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区财政从2012年起,将老龄工作干事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范围。这些青年同志已经成为全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生力军,南开区也成为全市唯一在社区配备专职老龄工作干事的区县,专兼职养老服务队伍规模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依托社区为养老服务提供支撑
2014年以来,南开区大力推动社区为老服务试点工作,把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与打好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达标建设“翻身仗”结合起来,区委、区政府投入资金用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群众活动场所建设,使全区社区居委会达标率翻了一番。坚持所有达标社区居委会只能有3间房屋用于办公,其他场地全部用于群众活动和社区“六进两化”。
“六进两化”的重点就是养老服务进社区,在每个达标的社区居委会,都增添为老服务功能。以向阳路街昔阳里社区为重点打造社区为老服务示范社区,基本做到了老年人就医、就餐、购物、文化娱乐不出社区。特别是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对半失能老年人实现集中照料,解决了这部分老年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
与天津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开发出“三个一”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依靠一台电视、一个遥控器、一个机顶盒,就能实现28项服务功能,深受老年人欢迎,向智能化养老迈出了一大步。目前,已在学府街西南一社区居委会等具备条件的社区推广昔阳里社区的成功做法。
努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南开区在不断加大政府提供的福利性、公益性基本养老服务的同时,坚持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同步发展,拓展养老服务市场,培育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的市场服务主体。
南开区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资质、服务优良、价格公道的为老服务企业进入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务。目前已经引进了32家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居家养老事业的有生力量。对参与社区为老服务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监管办法,建立退出机制,确保为老服务质量。成立全区养老产业协会,首批吸纳24家为老服务企业,在推进养老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截至目前,南开区完成和在建9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呼叫服务、配送餐、家政和日用品便利店四项基本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和“管办分离”的原则,9个试点都是企业负责运营,其中8个正式投入使用,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确保试点工作具有可复制、可持续性,制定了17项社区养老和日间照料工作制度,有效地规范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