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养生 养老院】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报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报告指出,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将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进一步提高基础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增强基金的互济性和抗风险能力。
本次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回应了中国的养老保险的两大痼疾:区域间不平衡与保障层次的不平衡。区域来看,省际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苦乐不均。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是现收现付制,因此缴费的在职职工与领养老金的退休职工的比值很重要,决定着该区域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由于劳动力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基本呈现北部与西部向东部流动、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因此京沪粤浙闽等地作为人口流入地,缴费的在职职工数量充沛,这一比值广东高达9,浙江和福建也有5。相比之下,吉林和黑龙江这一数值只有1.69和1.52。
失衡的在职与退休职工的比值,使得粤闽等地可以实施在职职员低缴费(低费率、低基数)、退休职工高待遇。按2012年数据,广东在职职工人均月缴费才38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退休职工人均每月养老金超过1900元。而黑龙江在职职工月缴费基数高达982元,退休的每月只能领到1488元。提高统筹层次意味着养老保险在全国层次的统筹,广东充沛的缴费大军可以惠及黑龙江的退休职工。
这也意味着全国统筹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对于广东来说,充沛的净流入劳动力,可以保证低缴费水平,对于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企业及劳动力都是很大的优势,一旦全国统筹,把广东收来的钱补贴黑龙江,势必引起广东的反弹,广东还有什么动力去扩面征缴、提高最低缴费基数?这对设计全国统筹基金的缴费模式和发放标准都是很大的挑战。
养老保险在区域不平衡之外,还有保障层次的不平衡,保障层次最高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是城镇职工,最低的是城乡居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靠政府投入,缴费少,保障水平也低,涉及到的群体话语权也不够强,还好处理,未来可能还将保持低缴费、低保障的状态。麻烦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如何向城镇职工并轨。
除了少数试点地区外,机关事业单位在此之前,单位及个人都没有缴过费,主要由财政拨款,同时保障的水平又高,工龄15年以前就可以领到退休前工资的七成,一般可以领到八九成的水平。将他们推到城镇职工的保障体系以后,直接面临几个棘手的问题:第一,保障水平降低后,如何化解职工的反对声音;第二,中人(即现有在职人员)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所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窟窿。
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区,绝大多数地区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实际工资都超过当地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养老金替代水平又远超城镇职工,这部分高达4000万人,直接将其养老保险从现有保障水平降低到城镇职工所带来的反对声音,要远超过当年的国企职工。即使有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提高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替代水平,也无法达到以往的保障力度,如何平抑这部分人的意见,需要很高的政策实施策略。
更大的麻烦是中人的过渡成本,仅以目前的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为例,按2013年的缴费水平及保障水平计算,其单位过去应缴未缴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总额为2.7万亿元,个人部分应缴未缴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总额为1.1万亿元,并轨带来的基金缺口合计3.8万亿。
现实来看,填补这个缺口只有两个渠道:财政划转资产(如国有股权、财政补贴)和占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前者的难度很高,早在1993年,周小川等人就提出将国有资产“切一块”补偿对“老人”和“中人”养老金积累的隐性负债,但被相关部委和国企所反对,这种局面今天并没有改变。
也许短期内占用企业养老保险的存量基金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政策。只有等到整个养老保险的缺口再度放大,划转国有资产以填补窟窿才有可能。在此之前,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持续滑落的趋势或许无法改变。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本次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回应了中国的养老保险的两大痼疾:区域间不平衡与保障层次的不平衡。区域来看,省际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苦乐不均。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是现收现付制,因此缴费的在职职工与领养老金的退休职工的比值很重要,决定着该区域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由于劳动力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基本呈现北部与西部向东部流动、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因此京沪粤浙闽等地作为人口流入地,缴费的在职职工数量充沛,这一比值广东高达9,浙江和福建也有5。相比之下,吉林和黑龙江这一数值只有1.69和1.52。
失衡的在职与退休职工的比值,使得粤闽等地可以实施在职职员低缴费(低费率、低基数)、退休职工高待遇。按2012年数据,广东在职职工人均月缴费才38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退休职工人均每月养老金超过1900元。而黑龙江在职职工月缴费基数高达982元,退休的每月只能领到1488元。提高统筹层次意味着养老保险在全国层次的统筹,广东充沛的缴费大军可以惠及黑龙江的退休职工。
这也意味着全国统筹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对于广东来说,充沛的净流入劳动力,可以保证低缴费水平,对于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企业及劳动力都是很大的优势,一旦全国统筹,把广东收来的钱补贴黑龙江,势必引起广东的反弹,广东还有什么动力去扩面征缴、提高最低缴费基数?这对设计全国统筹基金的缴费模式和发放标准都是很大的挑战。
养老保险在区域不平衡之外,还有保障层次的不平衡,保障层次最高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是城镇职工,最低的是城乡居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靠政府投入,缴费少,保障水平也低,涉及到的群体话语权也不够强,还好处理,未来可能还将保持低缴费、低保障的状态。麻烦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如何向城镇职工并轨。
除了少数试点地区外,机关事业单位在此之前,单位及个人都没有缴过费,主要由财政拨款,同时保障的水平又高,工龄15年以前就可以领到退休前工资的七成,一般可以领到八九成的水平。将他们推到城镇职工的保障体系以后,直接面临几个棘手的问题:第一,保障水平降低后,如何化解职工的反对声音;第二,中人(即现有在职人员)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所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窟窿。
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区,绝大多数地区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实际工资都超过当地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养老金替代水平又远超城镇职工,这部分高达4000万人,直接将其养老保险从现有保障水平降低到城镇职工所带来的反对声音,要远超过当年的国企职工。即使有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提高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替代水平,也无法达到以往的保障力度,如何平抑这部分人的意见,需要很高的政策实施策略。
更大的麻烦是中人的过渡成本,仅以目前的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为例,按2013年的缴费水平及保障水平计算,其单位过去应缴未缴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总额为2.7万亿元,个人部分应缴未缴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总额为1.1万亿元,并轨带来的基金缺口合计3.8万亿。
现实来看,填补这个缺口只有两个渠道:财政划转资产(如国有股权、财政补贴)和占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前者的难度很高,早在1993年,周小川等人就提出将国有资产“切一块”补偿对“老人”和“中人”养老金积累的隐性负债,但被相关部委和国企所反对,这种局面今天并没有改变。
也许短期内占用企业养老保险的存量基金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政策。只有等到整个养老保险的缺口再度放大,划转国有资产以填补窟窿才有可能。在此之前,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持续滑落的趋势或许无法改变。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