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11-12 09:17:20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院 候鸟养生】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不少老人面临养老与医疗的双重需求,不得不在养老院与医院之间辗转。一些有护理需求的老人,干脆在医保定点医院常年占据床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医养结合”的概念下,重庆市进行了探索。“医养结合”的具体模式有哪些?还需要怎样完善?记者进行了调查。
        重庆创新“医养结合”模式 探索“院中院”
        养老院请医院进驻
        老人看病拿药足不出院,有急症可走“绿色通道”直接住医院
        不久前,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歌乐山门诊部里,办了场别开生面的义诊:登门者基本都是“花白头发”,并且还不乏三五成群的“老伙伴们”。原来,这家门诊部就开在重庆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的里边,当天的义诊专门面向老年人,出诊的也都是老年病方面的大夫。
        让门诊部进驻养老院,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彬做出这个决定,也是经过了一番权衡。
        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拥有700张床位,是重庆市规模较大的民营养老机构。老年人难免多病,如果在养老院就能看看小病,自然是最好的。
        如何让养老院和医院牵手,摆在郭彬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自己筹建一个医务室,或是引进公立医院设点。但郭彬几经掂量,得出了结论:“筹建医务室要聘请医生、护士,还要购买设备、药品,运营成本高,而且医护人员待遇低、承担风险大,估计不愿意来。”
        郭彬选择了第二种方式—护养中心和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达成了合作协议:护养中心提供场地,医院提供设备和药品等,派出医护人员,在护养中心内建立门诊部。
        就这样,护养中心和门诊部都在2013年开业了。医院每季度都会组织讲座、咨询,老人有什么病痛,可以直接到门诊看病拿药。老人有突发病和急症,还可以走“绿色通道”,暂免手续,直接住院。如果需要,老人可以到门诊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病情痊愈后,再回到护养中心。
        “与医院合作,解决了养老机构只能养、不能医的问题。有了门诊部,护养中心就只需要负责测血压、测血糖等,运营成本降了下来,我们也实现了盈利。”经过一年多的运营,郭彬评价道:“现在看来,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医院自建养老中心
        老人在养老区、慢病区、医院本部之间流转,缓解病床短缺压力
        除了养老机构拓展出医疗功能之外,也有医疗机构拓展出养老功能的例子。
        重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里,79岁的邱代贵婆婆,正在康复器材的帮助下练习走路。去年,邱婆婆遭遇了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出院后,还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普通养老机构不能做康复训练,如果不住院,就要在养老机构和医院间来回奔波。
        住进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的护养中心后,邱婆婆的困难迎刃而解:“我平时可以住在养老区,需要康复训练时到中心的康复科,有医生护士照看,家里人也都放心了。”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依托医院的医疗资源和医护团队,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补上了养老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
        谈及设立老年护养中心的初衷,中心常务副院长邓庆表示,由于传统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功能欠缺,需要康复、护理的老人,通常选择常年住在医保定点的大医院。如此占据床位,既浪费医疗资源,也给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记者看到,青杠老年护养中心设有养老区(含自理区、介护区、护理院)、慢病区(含老年病、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理疗)等不同区域。邓庆介绍说,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失能程度,会安排老人入住不同区域。
        养护中心还有一套养老区、慢病区、医院本部之间的循环转区机制。当老人生病时,可立即转到慢病区;如果病情加重,便可通过“绿色救治通道”转往医院本部;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慢病区或养老区。自2012年12月青杠老年护养中心运行以来,养老区转入医院本部诊治47人,其中36人病情稳定后转回养老区。
        “医养结合模式下,既减轻了综合医院病人长期‘压床’的压力,使紧缺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又降低了病人的开销,同时解决了老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救治问题。”邓庆说。
        医养结合如何完善
        目前大多社会养老院无力自建医疗机构,应鼓励医院输出资源或自办养老
        面对医院进驻或自办养老院,人们不免担忧:这两种“医养结合”模式,在实际运转中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进驻养老院的医院,会不会有人手方面的压力?从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歌乐山门诊部的情况来看,门诊部的部分大夫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3名护士也是医院单独划拨编制进行招聘的。因此,门诊部的医护人员配置,不会过多占用医院的人力。
        进驻的医院,效益如何呢?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科护士长曾颖表示,由于很多老人有各自的医保定点医院,所以歌乐山门诊部目前的门诊量为每天一二十人左右。但是,歌乐山镇是重庆市养老机构较为集中的地区,养老床位达6000多张。与短期之内实现盈利相比,医院更加看重的是自身覆盖面与影响力的拓展。
        至于医院自办养老院,又会不会出现乱收费的问题呢?就青杠护养中心的情况来看,其收费标准分两大板块:养老板块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定价,并已在物价局备案;医疗板块(慢病区)执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标准,可以医保报销。治疗结束后,病人是回家休养还是到护养中心休养,医生会给出建议;但选择权在于病人,医院不会强制病人入住护养中心。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的大多数社会养老机构,还不具备自建医疗机构的条件。”重庆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的负责人王福敏说,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有三:一是自建医疗机构的软硬件门槛高,对于微利的养老院来说是一笔较大投入;二是养老机构的薪资待遇低、上升空间小,难以吸引专业医护人员;三是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医疗活动未纳入医保报销。
        “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输出医疗资源,与养老机构合作,是一种较好的方式。”王福敏说,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应引进医院,设立门诊部;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则应与医院签订协议,定期开展医疗服务。“这可以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养老机构可以补齐医疗短板,医院可以扩大自身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老人可以在养老的同时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王福敏还表示,因为公立医院具备良好的设施、技术、服务能力,其自办养老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可鼓励一些较大的医院办“医护养”一体的养老院。
        重庆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则指出:“除了机构养老,大部分老年人采取的是居家养老的方式。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他医疗机构的作用,实现‘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在机制上的无缝对接,将有利于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
        医疗和养老 怎样手牵手
        顶层设计
        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保险等领域互动发展
        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
        各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
        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保健咨询等服务
        在医保方面,完善报销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
        各地探索
        北京
        提出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备医疗条件
        医养结合方式包括独立设置、配套设置与协议合作
        南京
        养老内设医疗机构,低门槛纳入医保定点
        对康复护理机构实施床日单元结算
        提高家庭病床报销比例
        安徽
        鼓励拥有1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引导部分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院
        江西
        全省已有12家养老机构独立设置老年医疗机构
        153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所(站、室)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里的焦点新闻频道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