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10-29 23:06:09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候鸟养生 养老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养老观念的更新,中国或许是世界上“变老”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如何养老?有专家认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偏低,自筹养老金应是养老最为关键的途径。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讲,未来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呢?有理财专家认为,没有100万元,几乎免谈。
         
        “养老没存百万免谈”,听到这种论调,我笑了,因为我的家乡地处穷乡僻壤,我父母亲今年都76岁了,至今守着几亩薄田过平淡的日子;我二伯父今年89岁了,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至今自己种粮种菜、生火做饭,自食其力。他们一辈子生活得恬静安然,虽然贫穷,几无存蓄,但除非病老到卧床不起,他们一生堪称生命不息,劳作不止。
         
        再说城镇普通退休职工。经过连续十年的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一般也就两三千元,但他们现在不照样生活安逸,洒脱自如吗?
         
        如果“养老没存百万免谈”的论调成立且成为社会共识,那亿万百姓岂不羞愧难当,认为现有生活糟糕透顶?对那些年轻人而言,为了存足百万养老金,每天岂不惴惴不安,一直生活在焦躁不安中?如此“苦难”生活,何时会是尽头?显然,该论调放大了社会悲情。
         
        不容否认,当前我国养老制度屡遭社会诟病,比如养老金替代率偏低,退休后收入骤减;企业年金覆盖率低,仅是少数人的福利;社保资金存有“窟窿”风险,财政和央企红利补血乏力;现有“多轨制”养老政策,让社会“二次分配”不公等,这些难免会让人们顾虑今后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危机。
         
        但更要看到的,一是,养老并非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也是个人的事。即便在西方富庶国家,养老金来源也是多样化的。以美国为例,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分为4∶4∶2结构,其中40%是国家出,40%靠企业年金等,20%靠个人商业保险。二是,我国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让政府对公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实现“全兜底”,这种想法恐怕过于“乌托邦”。三是,追求理想的养老方式没错,但须符合现实。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国”里,财富也非天降。丰厚的养老金,是建立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财政充盈、企业高效益的基础上的。
         
        现实是,按照世界银行规定的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最低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现有不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足千元;地方行业年最低工资保障线,北京市2014年也仅为18240元;在广大农村,年龄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拿到的养老金并不多……对此,有些专家和社会群体却罔顾事实,幻想着退休金除了满足日常开支、住房费用、医疗成本、护理费用外,还要满足学习、旅游、兴趣爱好等费用。
         
        这些专家似乎生活在火星上,不谙世事与国情;个别社会群体似乎自认为超凡脱俗,是与公众迥异的“特殊阶层或群体”,所以才会滋生出“养老没存百万免谈”的矫情。
         
        每一个人都希望养老无忧,趁年轻,我们也应努力,但努力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绝非仅为攒足一笔丰厚的养老钱。从这个角度审视,“养老没存百万免谈”论是个伪命题,不仅干扰社会视听,还会人为制造和加剧社会焦虑。对养老问题,应该有更切实更理性的评估。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里的焦点新闻频道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