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目前,通辽市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数量为39.5万人,其中科区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数为8.9606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数的24.8%。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等养老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开始更多地渴望于满足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知识教育、政治参与等无形的非物质、多样化的需求,因此“精神养老”的需求日益突显。对此,记者走访了多个部门,并采访了多位老人,探访了科区目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现状。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很多元
一直以来,人们通常认为只要老年人吃饱穿暖便是养老了。当然,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是必须的,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但老年人的需求远不止这一点。采访中,许多老年人向记者表示,他们的需求其实很多元,比如在文化生活方面,有读书看报、娱乐健身等内容的需求;在心理慰藉方面,有亲情抚慰、病痛问候、婚姻状况等需求,他们希望排遣苦闷情绪、改善单调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精神养老”被忽视
现如今,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对老年人而言,他们也十分注重心理需求及精神上的交流。当下,许多家庭的子女为了工作纷纷外出,四处打拼,多数人甚至一年半载也难回家一趟与老人们相见团聚,嘘寒问暖、抚慰情感更是不可能实现。以科区清真街道新兴社区和铁路街道天桥社区为例,记者了解到,新兴社区共有居民2357户5126人,其中老年人468人,而在这些老年人中老两口单独居住的就有312人,孤寡老人5人;天桥社区共有居民3321人,其中老年人646人,而老年人中空巢老人有182人。
同住一城相见却少
李国兰老先生今年已是81岁高龄,年轻时经历过闯关东的冒险征程,他从山东带着子女一路奔波至通辽,如今独自居住在主城区一小区内。从李大爷的口中记者了解到,与他同城的几个孩子平时工作特别忙,周末也要加班,他非常渴望孩子的陪伴。李大爷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一条腿“不中用”,他每天早上都会硬挺着骑半小时自行车锻炼,最艰难的是扔掉拐杖骑上自行车的过程,每当这个时候李大爷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扶他一把,而不是每次自己倚靠着墙的力量艰难上车。“年轻时拼命把几个孩子拉扯大,现在他们都挺出息让我还算欣慰,但孩子们实在太忙,相比于他们抽空送来礼品,我更想几个孩子能经常陪我吃顿饭。”李大爷感叹道。
与子女面对面,无法心对心
老家住在科区胡力海镇辽畔村的高大爷今年已经82岁了,前年由于腿部受伤被四女儿接到通辽照顾。女儿每天的悉心照料让高大爷觉得很欣慰,唯一令他苦恼的就是自己与女儿几乎没什么交流。“女儿白天上班,晚上也守在电脑前办公,手机便成了自妻子去世后我唯一的‘伴儿’。”高大爷说,他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三女儿打完就给大儿子打,一天下来差不多能把电话薄里的亲戚打个遍,有时也经常出现拨错电话的情况。”每天家里就我自己,也没个人陪我说话,腿脚不好没法下楼溜达,我只能打电话跟亲戚们唠唠,可他们也经常说忙,聊一会就挂断了。”高大爷无奈地说。
子女异地打拼,空巢老人焦虑度日
今年76岁的赵春生大爷独自居住在科区的一间小平房里,是实实在在的空巢老人。他告诉记者,自己过得很不开心,“冬天屋里冰冷,要自己烧炉子;夏天蚊虫泛滥,要自己挂蚊帐,每天晚上躺下后就开始惦记在外地上班的闺女,怕她在外面遭罪。还担心要是将来自己岁数再大些,自理都成问题时谁来身边照顾。”赵大爷说,每每看见其他老人子孙绕膝,自己就觉得更加孤单,看不见未来的希望。他还告诉记者,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去市场买菜、回家吃饭看电视,晚上一上床则开始担心以后的日子,这样的生活让赵大爷产生了不少负面的焦虑情绪。
渴望家人的陪伴
对于老年群体而言,情感交流需求是精神需求中最普遍且强烈的,老人们都很依赖自己所爱的人,渴望得到亲人的陪伴与守候,村和新居的宋大爷就是这样一个人。记者从宋大爷口中得知,儿女们工作很忙不常去看他,只要一去就买特别多的营养品,但宋大爷却更希望得到子女温暖的陪伴。宋大爷说:“孩子们花这钱干啥,总买那么多没用的东西,他们能多看我几回、多陪我说会话多好,那些营养品我想吃,食用说明我都看不清,这种时候我就更想他们了。” 家住北国之春的曹存才老大爷今年83岁,是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系的退休老教师。曹大爷告诉记者,他原来住在西拉木伦西侧一个小区里,那时小区里有不少民大的老师,互相之间都认识,每天沟通也很多。子女们非常孝顺,后来给曹大爷在北国之春买了套楼房,住的条件更好了,但与新邻居们根本没有来往。老伴儿去世后,曹大爷多数时间自己宅在屋里。曹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想找个老伴儿,但这事可遇不可求。而实在无聊的时候,我只能去西拉木伦坐在长椅上看看过往的人。”
期盼有个“话友”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曾经历过一段低落期,离开了工作岗位或退下生产第一线让老人一时觉得无所事事,老年人的人际交往需求就在这时深刻地体现了出来。谈及退休后的感受,刘毅增老人告诉记者:“有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好像被边缘化了。“刘老以前在科区工商局工作,退休后有了充足时间的他想每天跟孩子谈谈心,但孩子总嫌他唠叨便找借口走开。刘老说:“孩子不愿跟我聊,我就希望老朋友能多组织聚会,让我有个人说话,也一直想参加点社会活动并结交新朋友,好让自己不那么失落和无聊。”
文娱活动充实日常生活
老年朋友的闲暇时光相对较多,不少老年人都想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加入自己喜欢的小团体,满足自身的文化娱乐需求。家住四七二地质队的许国林老先生在受访时表示,他年轻时,每天下班后都会路过胡同口看一会儿老人们下象棋,现在终于有时间好好学学,每天都想跟着切磋切磋。 记者近期傍晚走访人民公园,随机采访了几位表演团的老人,其中有位老人告诉记者,他喜欢把公园视为自己的“第二职场”,“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往往就找回了一点昔日的自信,回到家里就觉得这一天过得很舒畅。”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有些老人对知识教育的渴求并不亚于年轻人。记者近日来到通辽市老年大学,在一间教室门口,受访的多位老人均表示,来老年大学接受教育是因为不想跟社会主流文化脱轨。“在这里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开阔眼界,有种找回青春的感觉。”贺大爷告诉记者,他认为“如果缺乏与子女、与社会的共同语言,就没有人会爱我,理解我和支持我”。
“老有所为”成精神追求
不少老年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为国家奉献力量的同时满足自己的政治参与需求。记者在科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见到了陈老先生,与其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陈老以前是一名教师,退休后曾经历过一段低谷期,一直无法适应离开工作岗位后的生活,依然想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最终,转变思想的陈老通过出书、授课的方式,将自己长久以来积累的知识经验分享给大家,而这一方式使得他的政治参与热情得以抒发、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很多元
一直以来,人们通常认为只要老年人吃饱穿暖便是养老了。当然,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是必须的,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但老年人的需求远不止这一点。采访中,许多老年人向记者表示,他们的需求其实很多元,比如在文化生活方面,有读书看报、娱乐健身等内容的需求;在心理慰藉方面,有亲情抚慰、病痛问候、婚姻状况等需求,他们希望排遣苦闷情绪、改善单调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精神养老”被忽视
现如今,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对老年人而言,他们也十分注重心理需求及精神上的交流。当下,许多家庭的子女为了工作纷纷外出,四处打拼,多数人甚至一年半载也难回家一趟与老人们相见团聚,嘘寒问暖、抚慰情感更是不可能实现。以科区清真街道新兴社区和铁路街道天桥社区为例,记者了解到,新兴社区共有居民2357户5126人,其中老年人468人,而在这些老年人中老两口单独居住的就有312人,孤寡老人5人;天桥社区共有居民3321人,其中老年人646人,而老年人中空巢老人有182人。
同住一城相见却少
李国兰老先生今年已是81岁高龄,年轻时经历过闯关东的冒险征程,他从山东带着子女一路奔波至通辽,如今独自居住在主城区一小区内。从李大爷的口中记者了解到,与他同城的几个孩子平时工作特别忙,周末也要加班,他非常渴望孩子的陪伴。李大爷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一条腿“不中用”,他每天早上都会硬挺着骑半小时自行车锻炼,最艰难的是扔掉拐杖骑上自行车的过程,每当这个时候李大爷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扶他一把,而不是每次自己倚靠着墙的力量艰难上车。“年轻时拼命把几个孩子拉扯大,现在他们都挺出息让我还算欣慰,但孩子们实在太忙,相比于他们抽空送来礼品,我更想几个孩子能经常陪我吃顿饭。”李大爷感叹道。
与子女面对面,无法心对心
老家住在科区胡力海镇辽畔村的高大爷今年已经82岁了,前年由于腿部受伤被四女儿接到通辽照顾。女儿每天的悉心照料让高大爷觉得很欣慰,唯一令他苦恼的就是自己与女儿几乎没什么交流。“女儿白天上班,晚上也守在电脑前办公,手机便成了自妻子去世后我唯一的‘伴儿’。”高大爷说,他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三女儿打完就给大儿子打,一天下来差不多能把电话薄里的亲戚打个遍,有时也经常出现拨错电话的情况。”每天家里就我自己,也没个人陪我说话,腿脚不好没法下楼溜达,我只能打电话跟亲戚们唠唠,可他们也经常说忙,聊一会就挂断了。”高大爷无奈地说。
子女异地打拼,空巢老人焦虑度日
今年76岁的赵春生大爷独自居住在科区的一间小平房里,是实实在在的空巢老人。他告诉记者,自己过得很不开心,“冬天屋里冰冷,要自己烧炉子;夏天蚊虫泛滥,要自己挂蚊帐,每天晚上躺下后就开始惦记在外地上班的闺女,怕她在外面遭罪。还担心要是将来自己岁数再大些,自理都成问题时谁来身边照顾。”赵大爷说,每每看见其他老人子孙绕膝,自己就觉得更加孤单,看不见未来的希望。他还告诉记者,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去市场买菜、回家吃饭看电视,晚上一上床则开始担心以后的日子,这样的生活让赵大爷产生了不少负面的焦虑情绪。
渴望家人的陪伴
对于老年群体而言,情感交流需求是精神需求中最普遍且强烈的,老人们都很依赖自己所爱的人,渴望得到亲人的陪伴与守候,村和新居的宋大爷就是这样一个人。记者从宋大爷口中得知,儿女们工作很忙不常去看他,只要一去就买特别多的营养品,但宋大爷却更希望得到子女温暖的陪伴。宋大爷说:“孩子们花这钱干啥,总买那么多没用的东西,他们能多看我几回、多陪我说会话多好,那些营养品我想吃,食用说明我都看不清,这种时候我就更想他们了。” 家住北国之春的曹存才老大爷今年83岁,是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系的退休老教师。曹大爷告诉记者,他原来住在西拉木伦西侧一个小区里,那时小区里有不少民大的老师,互相之间都认识,每天沟通也很多。子女们非常孝顺,后来给曹大爷在北国之春买了套楼房,住的条件更好了,但与新邻居们根本没有来往。老伴儿去世后,曹大爷多数时间自己宅在屋里。曹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想找个老伴儿,但这事可遇不可求。而实在无聊的时候,我只能去西拉木伦坐在长椅上看看过往的人。”
期盼有个“话友”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曾经历过一段低落期,离开了工作岗位或退下生产第一线让老人一时觉得无所事事,老年人的人际交往需求就在这时深刻地体现了出来。谈及退休后的感受,刘毅增老人告诉记者:“有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好像被边缘化了。“刘老以前在科区工商局工作,退休后有了充足时间的他想每天跟孩子谈谈心,但孩子总嫌他唠叨便找借口走开。刘老说:“孩子不愿跟我聊,我就希望老朋友能多组织聚会,让我有个人说话,也一直想参加点社会活动并结交新朋友,好让自己不那么失落和无聊。”
文娱活动充实日常生活
老年朋友的闲暇时光相对较多,不少老年人都想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加入自己喜欢的小团体,满足自身的文化娱乐需求。家住四七二地质队的许国林老先生在受访时表示,他年轻时,每天下班后都会路过胡同口看一会儿老人们下象棋,现在终于有时间好好学学,每天都想跟着切磋切磋。 记者近期傍晚走访人民公园,随机采访了几位表演团的老人,其中有位老人告诉记者,他喜欢把公园视为自己的“第二职场”,“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往往就找回了一点昔日的自信,回到家里就觉得这一天过得很舒畅。”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有些老人对知识教育的渴求并不亚于年轻人。记者近日来到通辽市老年大学,在一间教室门口,受访的多位老人均表示,来老年大学接受教育是因为不想跟社会主流文化脱轨。“在这里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开阔眼界,有种找回青春的感觉。”贺大爷告诉记者,他认为“如果缺乏与子女、与社会的共同语言,就没有人会爱我,理解我和支持我”。
“老有所为”成精神追求
不少老年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为国家奉献力量的同时满足自己的政治参与需求。记者在科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见到了陈老先生,与其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陈老以前是一名教师,退休后曾经历过一段低谷期,一直无法适应离开工作岗位后的生活,依然想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最终,转变思想的陈老通过出书、授课的方式,将自己长久以来积累的知识经验分享给大家,而这一方式使得他的政治参与热情得以抒发、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关键词:通辽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