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 候鸟养生】8月末,国家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名单,哈尔滨市成为我省入选的两座试点城市之一,为此哈尔滨市需要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等方面,创造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难题,如何养老、何处养老也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作为传统养老方式之一的“机构养老”目前在哈尔滨市发展状况如何?获批试点城市之后,哈尔滨市针对养老机构又将有哪些新的发展规划?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良莠不齐迷人眼 选择哪家挺头疼
近日,市民张大娘遇到一件头疼事,为了找家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她跑了一个多星期,大大小小的养老院走了十几家没有合适的。“一些公办养老院虽然条件一般,但觉得正规,而且价格也不贵,可一打听全部爆满;而一些民营养老机构不是环境差、服务水平低,就是位置偏或者价格贵,选一家称心的真难啊!”张大娘失望地说。
记者在对哈市部分养老机构进行走访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位于道外区桦树街上的一家民营老年公寓开设在两间民房内。其中一间接收失能老人,另一间则接收能自理的老人。两间均为70多平方米的公寓内,设立了多个房间,安放了10余张床位,公寓显得拥挤不堪,室内设施也十分简单,除了床铺、电视、厨房外没有其他医疗、娱乐的设施和空间,老人只能在室内打打麻将,或者下楼遛弯。对此,该公寓工作人员坦言,“房屋面积有限,设立活动室等功能室不大可能”。工作人员同时告诉记者,公寓只负责老人的吃住洗涮,对于失能老人的日常保健等则没有开展,服务较为单一。位于太平公园内的一家民营老年公寓,狭窄、陡峭的木质楼梯只能容纳一人通行,在老人房间内记者看到,墙壁受潮布满了霉斑,床铺也十分简陋,闻到室内弥漫着一股馊腐味。
与这两家民营养老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哈尔滨军工阳光老年公寓。作为大型民营养老机构,无论在软件、硬件上都有较大提升。每个出入口都设立门禁、每个楼层设立一间活动室、每个房间内都安装呼叫器、有专业的医师开展医疗服务……与此同时,老人每天的作息时间、每周的洗澡时间、备品衣物的换洗时间,公寓都作出了明确的安排。“我住过好几家养老院了,条件水平参差不齐,这家环境好、设施全、服务也专业,住着舒心。”入住该公寓的孙大爷告诉记者。
记者随后又对哈市部分公办养老机构进行了走访,看到虽然各种卫生、医疗、娱乐设施功能较健全,但一些设施明显过于陈旧,环境也需要重新改造。
整体服务水平偏低 机构亟待提档升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64万,占总人数的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就目前来讲,哈市养老机构整体水平偏低,但即便如此,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全部达到100%,城区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平均也能达到80%~90%,可见社会需求量之大。”谈及目前哈市养老机构的总体情况,哈尔滨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郑志宏如是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共计551家,床位37820张。其中,城镇公办养老机构5家,哈尔滨市第一、第二、第三社会福利院以及安康社会福利院均为市直属,道里区敬老服务中心则为区属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共有床位3650张,占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17%,与全国同类城市50%至70%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郑志宏告诉记者,目前全市除道里区外,各区再没有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数量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除安康社会福利院为近年新建,软件、硬件水平较高外,其余公办养老机构历史最久远的已长达半个多世纪,各方面都亟待提升。对于民营养老机构,郑志宏表示,目前哈市共有民办养老机构450家,床位18170张。其中,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大型民营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很小,床位在20~30张之间的助老家庭却达到了200余家。
据了解,2010年以前,哈市有很多规模小、条件不达标、无法获得执业资格的“黑养老院”。按规定应该取缔,但其收费低廉,迎合了很多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问题。为对其进行规范管理,2010年到2011年,哈市民政部门在全市选了10家各种审批手续健全、经营多年口碑好的养老机构,对全市的“黑养老院”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为连锁管理机构的“助老家庭”。“虽然改造后的助老家庭依旧无法取得证照,但是至少他们的管理更规范了。”郑志宏告诉记者,目前一些有照的小型养老机构和近年来相继出现的一些“黑养老院”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且机构本身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出现服务功能单一、卫生环境差、管理人员层次低、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
适当采取公建民营方式 为全市养老机构打样
日前,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42个地区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哈尔滨名列其中。对于试点地区的主要任务,国家明确提出要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制定公办机构入院评估标准等管理办法,增加护理型机构和床位比重,推进有条件的公办机构改制或公建民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快培育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重点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支持社会力量运营公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制定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引导扶持政策;同时,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着力推动服务观念、方式、技术创新,重点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哈市对大中型养老机构的院长都进行了专业培训,开阔视野;哈市民政部门也定期对所有养老机构进行消防、卫生、养老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郑志宏告诉记者,目前哈尔滨市18个具有标杆性质的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建设当中,年内有6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18个养老服务中心将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由政府建设房屋等硬件,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从政府保底、价格标准、服务水平等方面为全市养老机构打个样。”郑志宏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借着哈市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哈市正在进行全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规划,合理规划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数量,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的管理措施,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发展建设,全力破解目前全市养老机构面临的各项难题,推动养老机构更好发展。【省内资讯】
良莠不齐迷人眼 选择哪家挺头疼
近日,市民张大娘遇到一件头疼事,为了找家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她跑了一个多星期,大大小小的养老院走了十几家没有合适的。“一些公办养老院虽然条件一般,但觉得正规,而且价格也不贵,可一打听全部爆满;而一些民营养老机构不是环境差、服务水平低,就是位置偏或者价格贵,选一家称心的真难啊!”张大娘失望地说。
记者在对哈市部分养老机构进行走访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位于道外区桦树街上的一家民营老年公寓开设在两间民房内。其中一间接收失能老人,另一间则接收能自理的老人。两间均为70多平方米的公寓内,设立了多个房间,安放了10余张床位,公寓显得拥挤不堪,室内设施也十分简单,除了床铺、电视、厨房外没有其他医疗、娱乐的设施和空间,老人只能在室内打打麻将,或者下楼遛弯。对此,该公寓工作人员坦言,“房屋面积有限,设立活动室等功能室不大可能”。工作人员同时告诉记者,公寓只负责老人的吃住洗涮,对于失能老人的日常保健等则没有开展,服务较为单一。位于太平公园内的一家民营老年公寓,狭窄、陡峭的木质楼梯只能容纳一人通行,在老人房间内记者看到,墙壁受潮布满了霉斑,床铺也十分简陋,闻到室内弥漫着一股馊腐味。
与这两家民营养老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哈尔滨军工阳光老年公寓。作为大型民营养老机构,无论在软件、硬件上都有较大提升。每个出入口都设立门禁、每个楼层设立一间活动室、每个房间内都安装呼叫器、有专业的医师开展医疗服务……与此同时,老人每天的作息时间、每周的洗澡时间、备品衣物的换洗时间,公寓都作出了明确的安排。“我住过好几家养老院了,条件水平参差不齐,这家环境好、设施全、服务也专业,住着舒心。”入住该公寓的孙大爷告诉记者。
记者随后又对哈市部分公办养老机构进行了走访,看到虽然各种卫生、医疗、娱乐设施功能较健全,但一些设施明显过于陈旧,环境也需要重新改造。
整体服务水平偏低 机构亟待提档升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64万,占总人数的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就目前来讲,哈市养老机构整体水平偏低,但即便如此,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全部达到100%,城区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平均也能达到80%~90%,可见社会需求量之大。”谈及目前哈市养老机构的总体情况,哈尔滨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郑志宏如是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共计551家,床位37820张。其中,城镇公办养老机构5家,哈尔滨市第一、第二、第三社会福利院以及安康社会福利院均为市直属,道里区敬老服务中心则为区属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共有床位3650张,占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17%,与全国同类城市50%至70%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郑志宏告诉记者,目前全市除道里区外,各区再没有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数量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除安康社会福利院为近年新建,软件、硬件水平较高外,其余公办养老机构历史最久远的已长达半个多世纪,各方面都亟待提升。对于民营养老机构,郑志宏表示,目前哈市共有民办养老机构450家,床位18170张。其中,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大型民营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很小,床位在20~30张之间的助老家庭却达到了200余家。
据了解,2010年以前,哈市有很多规模小、条件不达标、无法获得执业资格的“黑养老院”。按规定应该取缔,但其收费低廉,迎合了很多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问题。为对其进行规范管理,2010年到2011年,哈市民政部门在全市选了10家各种审批手续健全、经营多年口碑好的养老机构,对全市的“黑养老院”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为连锁管理机构的“助老家庭”。“虽然改造后的助老家庭依旧无法取得证照,但是至少他们的管理更规范了。”郑志宏告诉记者,目前一些有照的小型养老机构和近年来相继出现的一些“黑养老院”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且机构本身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出现服务功能单一、卫生环境差、管理人员层次低、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
适当采取公建民营方式 为全市养老机构打样
日前,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42个地区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哈尔滨名列其中。对于试点地区的主要任务,国家明确提出要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制定公办机构入院评估标准等管理办法,增加护理型机构和床位比重,推进有条件的公办机构改制或公建民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快培育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重点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支持社会力量运营公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制定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引导扶持政策;同时,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着力推动服务观念、方式、技术创新,重点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哈市对大中型养老机构的院长都进行了专业培训,开阔视野;哈市民政部门也定期对所有养老机构进行消防、卫生、养老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郑志宏告诉记者,目前哈尔滨市18个具有标杆性质的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建设当中,年内有6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18个养老服务中心将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由政府建设房屋等硬件,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从政府保底、价格标准、服务水平等方面为全市养老机构打个样。”郑志宏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借着哈市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哈市正在进行全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规划,合理规划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数量,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的管理措施,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发展建设,全力破解目前全市养老机构面临的各项难题,推动养老机构更好发展。【省内资讯】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