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9-19 19:26:04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经过多年努力,内蒙古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主要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草原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内蒙古:改善生态环境【中福养老网】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初在考察内蒙古的讲话中强调,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力以赴建设祖国北疆生态文明的亮丽风景线,努力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清新。
         
        国土绿化:挡住沙漠横行的脚步
         
        1、“大沙漏”变身“绿屏风”
         
        2014年6月,中国之声“绿色中国行动”报道组驱车8个多小时,赶到多伦县,满眼的绿色让报道组成员一扫旅途的疲惫。眼前青草绿树郁郁葱葱,广阔的青川碧野与蓝天白云交相呼应,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就是沙尘肆虐、沙进人退的风沙源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过渡开垦、超载放牧等破坏,多伦县风蚀、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流动沙地以每年1.8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多伦靠近北京,且海拔比北京高1100米,没有遮挡的风沙两个小时就能抵达北京。81岁的赵成祥老人因为沙化曾经搬了三次家,他清楚地记得当年环境的恶劣:“当时我住的地方没树也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沙子。”
         
        沙化治理,刻不容缓。2001年,多伦县被列入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当地把握机遇,采用多种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截至目前,全县累计退耕还林74.8万亩。2011年,多伦启动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85万亩。通过飞播种草、封山育林,当年北京头上的“大沙漏”,如今成为一道绿色屏障,锁住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
         
        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内蒙古境内的巴丹吉林、腾格里等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等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内沙化土地净减少443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2、抓牢一个“早”字
         
        金秋时节,位于乌海市海南区的恩格尔山铺展着浓浓的绿。作为海南区义务植树基地,这个曾经的沙石山正在改变着模样。
         
        恩格尔山昔日铺满乱石的道路已变得较平整,一万多平方米的植被毯覆盖住了昔日杂乱的石子堆,丛生的火炬伸展着绿色,并将绿色的生命向外延伸。登上恩格尔山顶,长着针状叶子的樟子松根根叶子直指天空,带着倔强和骄傲;长着毛绒绒像刷子般叶子的云杉落落大方。今年,恩格尔山万亩义务植树基地义务植树区划分为41个区域,植树67051株(丛),海南区提早谋划、细致安排,各企事业单位抢抓春季造林的黄金季节组织义务植树,义务植树任务已全部完成。
         
        内蒙古承担的全国人工造林任务居全国之首。面对今年繁重的造林生产任务,内蒙古各地每年提早安排,做细规划,做实措施,只要涉及春季造林所需一切工作都先行一步,为春季造林顺利开展打开绿色通道。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有声有色展开,深入扎实推进。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和工作机制,把义务植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重点区域绿化结合起来,力争把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和享受生态成果的园区。2013年,内蒙古全民义务植树达到8000多万株,国土绿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3、最出彩的亮点
         
        进入5月,走G6高速的包头市民着实惊喜了一番:一排排林木在公路两旁拔地而起,绿意葱茏。眺望远处,延伸至天际间的G6高速,仿佛是在两条绿色丝带中跃动的音符。
         
        G6高速、110国道、210国道沿线的“脏、乱、差”和“环境污染”曾颇为包头市民诟病,有着“城里像欧洲,城外像非洲”的说法。2013年,G6高速、110国道和210国道沿线两侧绿化被列入包头市重点区域绿化工程。
         
        3条公路绿化高标准规划,打造具有包头特色的园林式绿色走廊,构建包头市门户生态景观。种植的树种乔灌结合、针阔搭配、错落有致,实现两季见花、三季有景、四季见绿。11个公路出口、交界处作为景观节点重点打造,体现着不同的风格:土右旗出口,树木矩阵式排列;包钢出口,主题是由雕塑、草坪和灌木结合而成的“钢铁之舞”;而包头西出口放牧形态的群雕“金台牧歌”则阐述了包头特有的生活特征和地理地貌。截至目前,公路绿化已完成绿化里程371公里、61505亩。放眼望去,新建林带与大青山南坡绿化深度融合,一望无际。
         
        2013年,内蒙古启动实施了包括公路、村屯、厂矿园区、城镇周边、黄河两岸、大青山在内的6大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在全区快速有序推进,补齐生态“短板”、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日益彰显。
         
        1、种上“摇钱树”
         
        2014年新年伊始,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迎来“开门红”。苏木与陕西瑞峰新能源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经济林项目合作经营协议书,组建瑞峰?苏力德经济林林业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在乌审旗打造枣树、核桃树、野樱桃等经济林种植基地。
         
        “我们种植的都是品质好、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并且都种过。”苏木长呼拉图对双方合作充满信心。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在造林树种选择上,不仅注重造林的生态效益,还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大面积推广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杨柴、沙柳、山杏、山桃、沙棘、旱柳等乡土树种和经济林种。与此同时,引进龙头企业,林业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带动当地农牧民种植户增收。
         
        在引进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后,乌审旗以往每年“平茬”后丢弃的沙柳一下子“身价倍增”。牧民乌兰达赖种植了约3700亩沙柳,每年“平茬”下来的沙柳卖给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每吨可以收入350-400元钱,去年一年全家就收入20万元。“今年还新买了一辆小轿车,我计划多种些沙柳,让日子越过越好嘛!”乌兰达赖笑着说。
         
        近年来,内蒙古林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林业产值达到400多亿元,在推动绿色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收,特别是在扶持和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实现了办企业、绿山头和富百姓的多赢目标。
         
        2、林子里做出“好文章”
         
        走进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大甸子村,山谷、河流、农田、村庄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和谐画面,野猪、野兔、野鸡出没于林间。植树绿化、采摘种养,大甸子村依山靠林,在林子里做出了“好文章”。
         
        作为“全国生态文化村”,该村依托生态建设成果,逐步由单一农业向多层次、多链条产业发展。构建了退耕还林、农业种植、林下养殖、林果产业等“四大产业体”,先后发展壮大了生猪、大鹅、笨鸡等农户庄园经济,与野生榛子、蘑菇采摘生态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条件下,大甸子村在退耕还林地间种药材,每亩产值在400元以上。大甸子村的产业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向着林多草多—畜多肥多—钱多粮多迈进。
         
        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林木培育、名特优新经济林、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加工制造、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森林沙漠景观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开发出人造板、纸浆、饲料、药品、保健品、食品、饮品、果品、生物质能源等一大批林业产业产品。通过种植养殖,很多地区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延伸森林旅游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
         
        3、沙漠“小草”成了“金宝宝”
         
        进入秋季,阿拉善盟阿左旗温棚沙葱种植带头人谢平很忙碌,他大棚里种植的沙葱长势正好。谢平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算着账:“一座沙葱大棚仅占6分地,但是一年的纯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
         
        沙葱是阿拉善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种美味。如今这种生长于沙漠中的“小草”,通过人工培植,成为当地农牧民致富的“金宝宝”。阿左旗巴彦霍德嘎查沙葱种植基地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将野生沙葱首次进行人工规模化种植,标志着阿拉善盟“沙葱产业”开始逐步形成。全盟已形成254座沙葱种植规模,日产量达3000多公斤,是自治区首个沙葱人工产业化种植、科研和保鲜加工基地。
         
        阿拉善盟将沙生植物产业化作为逆向拉动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推进肉苁蓉、锁阳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11个沙产业科研项目,其中6个项目已完成中试,部分特色沙生植物产业化开发已经取得突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