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9-11 16:55:56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消费养老】  “对不起,店搬到一元路了,麻烦您走一趟。”今年5月起,杜树生几乎每天都要对一些打电话来询问的老顾客说“对不起”。由于房租涨价无力负担,今年杜树生经营的“老人城”已经搬了两次家。
        
    走进这家号称“全国首个老人用品专营店”的商铺,很难看出它15年前创办时的辉煌——1999年,看好老龄产业的杜树生在武汉创办了“老人城”,商店共两层楼,经营面积有1100平方米,手下有17名员工。如今,经过连年亏损、四度搬迁,“老人城”营业面积缩水至100多平方米,员工仅剩3人。
        
    全国首个“吃螃蟹”
        
    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街公交车站旁,不足两米宽的店铺大门上方,“老人城”的匾牌很不起眼。“虽然‘老人城’经营并不顺利,但我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杜树生说,社会老龄化是大势所趋,他相信老年产业是朝阳产业。
        
    1999年,当时52岁的杜树生在参加商业系统的一次会议时听一位与会领导说:“如今,妇女、儿童用品都有专营店,唯独老人用品找不到专营店。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从头走到尾就找不出一家老人用品店。”
        
    会后,杜树生专门跑到上海南京路实地考察,果真找不到一家老人用品店,他认准了这是一条商机。回来后,他就筹资50万元,在江岸区青岛路9号创办了全国首家老人用品专营店。
        
    杜树生创办“老人城”后不久,2000年起,武汉市内共有17家老人用品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开张。如今,这17家店却都因各种原因相继关门,“老人城”又成了“孤城”。
        
    经营15年店面缩水九成
        
    “老人城”虽然坚持了下来,但日子一直不好过。
        
    杜树生说:“‘老人城’四度搬迁,营业面积也不断缩水,从1100平方米到现在的100多平方米,同时也流失了很多老顾客。连连‘失守’主要是租金涨得太快,商品价格跟不上。”
        
    “卖贵了,老人不愿意买。”杜树生反思,当初摊子铺得有些大,对老年人的消费习惯理解还不够深,“许多老人都节省惯了,舍不得买太贵的东西。再好的东西,只要价格高了都不好卖。”杜树生说。
        
      “现在只剩3位店员,每人都入股了5万元。现在的‘老人城’加上员工注入的资金,总资产才40多万元,而且还有12万元的外债。现在我之所以一直勉强支撑,是为了让老人有个方便购物的地方。”杜树生说。对“老人城”的老顾客负责,是支撑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尽管经营面积在不断缩水,但“老人城”经营的用品却是逐年增加。如今,“老人城”里的商品已从原来的300种,增加到近4000种,小到挖耳勺,大到最先进的电控护理床一应俱全,光轮椅就有100多种。
        
      专家建议改变营销方式
        
    “‘老人城’经营面临的尴尬,在老龄产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黄红云说,虽然大家都说老年产业是朝阳产业,但老年人的钱不好赚,却是行业内的普遍共识。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老年问题的专家,黄红云曾专门就老年人的需求做过调查。她发现,老年人消费时最为关注的是危及自己生存的服务和产品,比如生活护理、居家护理和养生保健,对于老人用品虽然可以帮助其提高生活品质,但只能排在其需求的次要位置。
        
    黄红云认为,对待老年顾客,不能像对待普通顾客那样坐等顾客上门,而应像保健品销售一样,开展一些体验式的免费试用、上门体验等新型营销方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顾客。
        
    黄红云还建议,像“老人城”这样的商家,还应拓展年轻人消费群体,毕竟年轻人为孝敬长辈更舍得花钱。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