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养生 养老院】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近日一组“大学食堂蹭饭奶奶”的新闻照片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受到网民关注。在这组照片中,长春市79岁的老人张淑芳独自生活,身边随时带着急救药片到大学食堂“蹭饭”,连睡觉都不敢关门,怕“犯心脏病时呼救别人进不来”。种种孤单老年生活的无奈,直击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9月5日,新浪吉林小编辗转找到老人居住的地方,还原“蹭饭奶奶”的真实生活。
没蹭过饭是去就餐
张淑芳居住的是一所二室一厅的房子,位于长春工业大学附近。她独自生活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不少社会关注。小编到来前,长春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刚刚来陪老人聊天,还与她一起包了顿饺子。送走同学们后,老人余兴未尽,仍不觉得劳累。
“我可从来没蹭过饭,都是花钱吃的。”听小编说起她现在被称为“蹭饭奶奶”,老人觉得有点不高兴。据老人说,她原本就是长春工业大学校办工厂的退休职工,一辈子的生活都与这所大学紧密相连。常年一个人生活,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做饭也成了一件越来越麻烦的事,所以这几年她一日三餐常到学校的食堂里解决:“大学里六个食堂,我都吃遍了,还办了食堂的饭卡,这两天不小心丢了。每个月在食堂花的饭钱大约有600多块吧。”
老人的退休工资每月大概有2200多元,这是她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虽然日常算得上够用,但她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老年疾病,走路都很不方便,每年都需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幸而有医保,花费不多。1991年后,原籍台湾的丈夫和儿子相继离开长春赴台湾定居后,这份医保也是她没有选择跟着去台湾的原因:“身体不好,到了那边没有医保花销太大,他们(丈夫和儿子)不好负担。”
独居近17年很少见到儿女
说起自己的一双儿女,老人的话多了起来。当年,儿子随丈夫去了台湾,大约六年后,女儿也辞掉在长春的工作,赶赴台湾,后来辗转到澳洲谋生。儿女两家的孩子都是男孩,老人也只在他们儿时见过几次,现在这对孙子大的已22岁,小的也已17岁。
算起来,老人独自生活已近17年。在这期间,儿子和女儿都只分别见过几次,但她仍很维护他们:“他们在外面过得也不算好,离得太远,回来一次也很贵。”
去年底,张奶奶的丈夫在台湾去世,儿女和她都去奔丧,一家人一起“团聚”了一回。
老人说,有时身边没个人,心里难受时,就到窗边站一站:“这么多年都没怎么哭过。站一站,就好了。”
受社区重点照顾 想靠卖房养老
张奶奶名下原本有两套老房子,一套64平米,另一套40平米左右,都是丈夫也在长春工业大学工作时,按当时政策分房后留下来的。这两套房子所在的老小区先后被房地产商开发,过程中遇到一些产权和拆迁补偿上的争议,其中64平米的房子最终办理了回迁房。老人打算添一点钱,把回迁房置办到90平米,然后卖掉养老。目前的住处是去年经过协商后,由开发商出资租下的,租期一直到回迁房竣工交房为止。
在房屋的正厅中,堆满了老人搬家带来的各种物品,使空间显得有点凌乱狭窄。虽然回迁房小区的建设可能需要两年,但老人还是不愿拆包,想等下次搬家时方便拿走。另一处房间里放满了老人带来的家具,都已十分老旧。
去年年底,南关区南岭街道华阳社区网格长朱梓祺巡视辖区,发现了这位新搬来的孤单老太太,自此成为了她的重点照顾对象:“社区里也有其他空巢老人,但都是每年能跟儿女见见面,只是平时不一起生活。张奶奶的情况太特殊了。”
由于常年独自生活,张奶奶对外人的防备心理很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接触后,朱梓祺才打消老人的顾虑成为能被信任的人。从此,朱梓祺每隔一两天就拜访老人一次,或打电话询问老人的情况。最近,社区开始推广“电子保姆”后,她也首先想到了一个人生活的张奶奶。这是一个基于手机APP的家政救助系统,老人有生活上或医疗上的需要,只要按下手机上特定按键,就会有服务人员上门。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里的焦点新闻频道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没蹭过饭是去就餐
张淑芳居住的是一所二室一厅的房子,位于长春工业大学附近。她独自生活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不少社会关注。小编到来前,长春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刚刚来陪老人聊天,还与她一起包了顿饺子。送走同学们后,老人余兴未尽,仍不觉得劳累。
“我可从来没蹭过饭,都是花钱吃的。”听小编说起她现在被称为“蹭饭奶奶”,老人觉得有点不高兴。据老人说,她原本就是长春工业大学校办工厂的退休职工,一辈子的生活都与这所大学紧密相连。常年一个人生活,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做饭也成了一件越来越麻烦的事,所以这几年她一日三餐常到学校的食堂里解决:“大学里六个食堂,我都吃遍了,还办了食堂的饭卡,这两天不小心丢了。每个月在食堂花的饭钱大约有600多块吧。”
老人的退休工资每月大概有2200多元,这是她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虽然日常算得上够用,但她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老年疾病,走路都很不方便,每年都需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幸而有医保,花费不多。1991年后,原籍台湾的丈夫和儿子相继离开长春赴台湾定居后,这份医保也是她没有选择跟着去台湾的原因:“身体不好,到了那边没有医保花销太大,他们(丈夫和儿子)不好负担。”
独居近17年很少见到儿女
说起自己的一双儿女,老人的话多了起来。当年,儿子随丈夫去了台湾,大约六年后,女儿也辞掉在长春的工作,赶赴台湾,后来辗转到澳洲谋生。儿女两家的孩子都是男孩,老人也只在他们儿时见过几次,现在这对孙子大的已22岁,小的也已17岁。
算起来,老人独自生活已近17年。在这期间,儿子和女儿都只分别见过几次,但她仍很维护他们:“他们在外面过得也不算好,离得太远,回来一次也很贵。”
去年底,张奶奶的丈夫在台湾去世,儿女和她都去奔丧,一家人一起“团聚”了一回。
老人说,有时身边没个人,心里难受时,就到窗边站一站:“这么多年都没怎么哭过。站一站,就好了。”
受社区重点照顾 想靠卖房养老
张奶奶名下原本有两套老房子,一套64平米,另一套40平米左右,都是丈夫也在长春工业大学工作时,按当时政策分房后留下来的。这两套房子所在的老小区先后被房地产商开发,过程中遇到一些产权和拆迁补偿上的争议,其中64平米的房子最终办理了回迁房。老人打算添一点钱,把回迁房置办到90平米,然后卖掉养老。目前的住处是去年经过协商后,由开发商出资租下的,租期一直到回迁房竣工交房为止。
在房屋的正厅中,堆满了老人搬家带来的各种物品,使空间显得有点凌乱狭窄。虽然回迁房小区的建设可能需要两年,但老人还是不愿拆包,想等下次搬家时方便拿走。另一处房间里放满了老人带来的家具,都已十分老旧。
去年年底,南关区南岭街道华阳社区网格长朱梓祺巡视辖区,发现了这位新搬来的孤单老太太,自此成为了她的重点照顾对象:“社区里也有其他空巢老人,但都是每年能跟儿女见见面,只是平时不一起生活。张奶奶的情况太特殊了。”
由于常年独自生活,张奶奶对外人的防备心理很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接触后,朱梓祺才打消老人的顾虑成为能被信任的人。从此,朱梓祺每隔一两天就拜访老人一次,或打电话询问老人的情况。最近,社区开始推广“电子保姆”后,她也首先想到了一个人生活的张奶奶。这是一个基于手机APP的家政救助系统,老人有生活上或医疗上的需要,只要按下手机上特定按键,就会有服务人员上门。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里的焦点新闻频道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