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居家养老】北京是我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近年来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包括朱庄村、赤鲁村等一批村庄也在自发进行居家养老探索,力求解决农村养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
解决养老问题的多赢选择
朱庄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长子营镇第二家类似机构,2013年7月,赤鲁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站正式运营。提起建设服务中心的缘由,朱庄村党支部书记高贵林早有想法,“40岁以下的青壮年如今几乎没有留在村里的,全村1286口人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59位,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他说。
由于地处近郊、交通便利,朱庄村大部分年轻人在外打工,仅在亦庄开发区及周边企业工作的就有130多人,村里的土地和果树全部流转给合作社经营。由于儿女不在身边,也无地可种,老人们缺少娱乐,精神空虚,有的连做饭吃饭都存在困难。同时,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也牵动着在外打工儿女的心。
鉴于这种状况,北京朱庄村从前年就有了建养老中心的计划。然而在当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依赖政府投入,集体经济并不富足的朱庄村由于当时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而不得已搁置了这个动议。
高贵林清楚记得2013年夏天和张万福等老人聊天时的情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觉得现在生活好了,环境好了,就希望有一个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能吃上饭、聊个天的地儿。”群众的期盼让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咬着牙也要建,早一天建比晚一天建好。”他说。
说干就干。经过支部会、党员代表大会同意后,从去年9月动工,今年7月朱庄村就把42位老人迎进了服务中心。全村80岁以上的17位老人全部进入,另外17位70岁以上没有进入的老人是由于儿女就近上班、帮助带小孩等原因。服务中心还解决了本村6个人的就业问题,其中食堂4人,值班、送餐、打扫卫生2人,每人每月2500元,工资全部由村里负担。
经营核心是营造家的氛围
编者在建筑面积600平米的服务中心看到,老人们或躺在“庄稼人”很少接触的按摩椅上享受,或三五成群聚在娱乐室打麻将、“顶牛”,更多的则在休息室边看电视边聊天,“别看一个村住着,有些人三五年都没见了。”老人们很满足找到“伴儿”的感觉。
每到中午,中心都为老人们准备了“六菜一汤”,有荤有素,而且按照村里的习惯风味炒制,很合老人胃口。编者看到,餐厅一面墙上的“光荣榜”展示着每一位进入服务中心老人的简要信息;厨房墙上挂起自制的《炊事员岗位职责》和《食堂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介绍,服务中心的伙食按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标准,一日三餐,对有特殊情况的老人免费送餐。57岁的工作人员李友兴为刚做完手术的87岁老人高文玲送餐回来,“大爷见到我很高兴,说等他病好了就自个儿到中心来。”他边擦汗边说。
另一个容易“扎堆”的地方是卫生保健室,镇里为了支持村级工作,由镇医院派出大夫在中心长期坐诊,每天看病时间从早八点到晚八点。编者看到,大多数老人无论做什么都“宝贝”似的穿着印有中心字样的统一体恤衫,据了解,中心免费为每位老人量体裁衣赠送两件纯棉体恤衫、两套春秋装以及冬装。
高贵林对“居家养老”并没有学术上的认识。“我们就是一步步摸索着来,没有现成的经验。”他说,“北京朱庄村有敬老的传统。我们只是想着如何像在家对待自己父母那样,让他们过得舒服、干净、安全,让老人们在这里有家的感觉。”
解决养老问题的多赢选择
朱庄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长子营镇第二家类似机构,2013年7月,赤鲁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站正式运营。提起建设服务中心的缘由,朱庄村党支部书记高贵林早有想法,“40岁以下的青壮年如今几乎没有留在村里的,全村1286口人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59位,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他说。
由于地处近郊、交通便利,朱庄村大部分年轻人在外打工,仅在亦庄开发区及周边企业工作的就有130多人,村里的土地和果树全部流转给合作社经营。由于儿女不在身边,也无地可种,老人们缺少娱乐,精神空虚,有的连做饭吃饭都存在困难。同时,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也牵动着在外打工儿女的心。
鉴于这种状况,北京朱庄村从前年就有了建养老中心的计划。然而在当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依赖政府投入,集体经济并不富足的朱庄村由于当时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而不得已搁置了这个动议。
高贵林清楚记得2013年夏天和张万福等老人聊天时的情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觉得现在生活好了,环境好了,就希望有一个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能吃上饭、聊个天的地儿。”群众的期盼让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咬着牙也要建,早一天建比晚一天建好。”他说。
说干就干。经过支部会、党员代表大会同意后,从去年9月动工,今年7月朱庄村就把42位老人迎进了服务中心。全村80岁以上的17位老人全部进入,另外17位70岁以上没有进入的老人是由于儿女就近上班、帮助带小孩等原因。服务中心还解决了本村6个人的就业问题,其中食堂4人,值班、送餐、打扫卫生2人,每人每月2500元,工资全部由村里负担。
经营核心是营造家的氛围
编者在建筑面积600平米的服务中心看到,老人们或躺在“庄稼人”很少接触的按摩椅上享受,或三五成群聚在娱乐室打麻将、“顶牛”,更多的则在休息室边看电视边聊天,“别看一个村住着,有些人三五年都没见了。”老人们很满足找到“伴儿”的感觉。
每到中午,中心都为老人们准备了“六菜一汤”,有荤有素,而且按照村里的习惯风味炒制,很合老人胃口。编者看到,餐厅一面墙上的“光荣榜”展示着每一位进入服务中心老人的简要信息;厨房墙上挂起自制的《炊事员岗位职责》和《食堂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介绍,服务中心的伙食按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标准,一日三餐,对有特殊情况的老人免费送餐。57岁的工作人员李友兴为刚做完手术的87岁老人高文玲送餐回来,“大爷见到我很高兴,说等他病好了就自个儿到中心来。”他边擦汗边说。
另一个容易“扎堆”的地方是卫生保健室,镇里为了支持村级工作,由镇医院派出大夫在中心长期坐诊,每天看病时间从早八点到晚八点。编者看到,大多数老人无论做什么都“宝贝”似的穿着印有中心字样的统一体恤衫,据了解,中心免费为每位老人量体裁衣赠送两件纯棉体恤衫、两套春秋装以及冬装。
高贵林对“居家养老”并没有学术上的认识。“我们就是一步步摸索着来,没有现成的经验。”他说,“北京朱庄村有敬老的传统。我们只是想着如何像在家对待自己父母那样,让他们过得舒服、干净、安全,让老人们在这里有家的感觉。”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