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9-07 22:54:21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政策]9月3日,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
         
        江苏省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老年人口即将突破1500万。“养老服务,面广量大。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提上议事日程,意味着今后买什么、向谁买,怎么买得值,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多次参与省市购买服务评估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表示,这不仅对养老领域有重要意义,对政府其它部门今后开展购买服务也有启示和探索意义。
        

        项目八成被“买走” 养老成为“香饽饽”
         
        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扬州等地都在探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南京市民政局官网上挂出的购买服务公告中,有一项是“2014年南京市夕阳红歌会”。“这是首次将重阳节的歌会作为项目拿出来招标,项目经费20万元。”南京市民政局社会管理局副局长张国胜介绍,夕阳红歌会以前由民政委托某机构操办,但在今年的公开竞标中,该机构被PK掉了。“三家竞标,最终草根组织‘火凤凰’成功夺标,目前还在公示阶段。专家组的意见是:谁的创意新,谁上。”
         
        今年,南京市民政局拿出750多万元采购资金,率先启动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试点。年初,首份购买目录出炉,有52个民政职能项目,包括养老、救助、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截至目前,已有44个项目完成竞标,其中8个为养老项目。
         
        “公示后,报名参与的社会组织很多。特别是养老项目涉及金额330多万元,加上南京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发展较早,因此竞争最激烈,‘养老护理员培训’就有6家竞争。”张国胜对此次“试水”很有感触:开门放权,民间组织接棒公共服务,打破了原有的指令包办式政府工作格局,激活了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活力。
         
        全省的民政公共服务项目购买也已启动,助餐、助浴、助急、助医等上门服务,以及网络信息建设、社区日间照料、养老评估等都被列入购买范畴。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燕颜介绍,苏州将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公益创投,今年还掏出300万元购买服务。
         
        “公共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但必须明确哪些能买,哪些不能买。”吴亦明认为,南京等地民政部门探索的养老项目,符合国家四部门的要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必须以老年人基本需求为导向,既要普惠,又要有重点,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和高龄老人。
         
        草根接棒尚“吃力” 成长培育要“补课”
         
        试水过程中,张国胜也发现了问题:“草根组织接棒,尚显生疏。”南京有个项目是烈士纪念设施寻访,“民安减灾应急促进中心”参与竞标,其成员有丰富野外搜索经验。但参与评审的专家坦言,纪念设施寻访需要根据资料“按图索骥”,而他们没有展示史料搜集寻访的能力,没中标。
         
        竞标经验、专业素养、项目运作、资金筹集等,都是草根组织的薄弱环节。“对社会组织,政府‘管生’还要‘助养’,这在发达国家也是通行做法。”民诚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主任王正荣说。
         
        苏州市给草根组织“补课”。在姑苏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有个“乐助社工”组织,专门为运营不善的社会组织“诊断开药”。“幸福呼”就是被治愈的典型案例。“幸福呼”是为高龄孤寡老人免费上门服务的组织,在苏州第二届创投申报中没有成功。“乐助社工”帮助其制定发展规划,规范服务标准,培训志愿者。今年,“幸福呼”成功中标。
         
        在苏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处处长王林兴看来,采用资金、场地、项目、能力等多元扶持措施,能让这些大小不一、规范不足的社会组织顺利成长为政府的“好帮手”、民众的“好伙伴”。目前该市已投入近8000万元,建成20家培育基地,已培育社会组织250家;今年省级公益创投扶持金也增加到了1000万元。
        

        监督购买全过程 钱须花在刀刃上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成共识,但怎么买?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许芸认为,只有完善购买机制和程序,才能确保财政的钱用到刀刃上,才能买得值。她建议,应该从社会组织资质审查开始,对公开招标、竞标、投标,资金拨付、效率跟踪、第三方评估、专业审计等全过程进行监督。“这关系到政府购买服务能否推得下去、能否取得实效。”
         
        苏州市从源头上就开始监督,包括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年度检查和等级评估等。今年起,苏州还推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帮助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制度,为今后承接更多的服务打基础。据悉,这两年,苏州市已注销登记131家社会组织、撤销登记行政处罚90家。南京市民政局通过探索,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办法和项目流程管理办法,将各个环节以制度的形式固化,并不断完善。
         
        “总的来说,这项改革才刚起步,需要调试和磨合。”吴亦明表示,政府通过契约化、民营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务交由市场来承担,引入竞争,势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大众。

    关键词:饽饽项目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