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8-30 17:51:19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急救中心送到急诊的病人无床位救治,拖延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病人却长期滞留医院。没钱、没证件、家属失联,本该预留出一定床位用于救治紧急情况的急诊病房近年来反而成了一些特殊人群的“养老院”、“收容所”。
         
        为解决各医院床位滞留率普遍较高的问题,近日,首都综治办、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市公安局等九部门联合召开涉医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部署会,会议明确,对于在医院发生的各种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公安机关将采取果断措施,构成违法犯罪的,将依法打击处理。
         
        会议提出将“滞留医院强占病房”、“扰乱医疗秩序”、“扬言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伤医”等4类涉医突出问题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其中滞留医院强占病房被列在第一位。
         
        “涉医问题中,最头疼、最旷日持久难以解决的就是床位滞留问题。”据一位多年从事医疗纠纷综合事务管理的业内人士介绍,北京市各大医院急救、门诊床位被滞留人员抢占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十分严重。
         
        在此次九部门召开的专项治理部署会上,按照要求,全市有20余家三级医院陆续报出了滞留医院抢占病房类事件48件,“实际上,这只是冰山的一小角而已。”在这48件中,滞留时间最短的也已超过半年,最长的已有六七年甚至更长。
         
        对此,记者近日对多家三甲医院进行了走访,发现这类滞留病例大部分为“老慢衰”患者,且家属多半存在失联现象,特别是一些外地患者的家属,最长的已有几年没有出现。而从病情上看,多数属于急救后恢复阶段,需要居家照料或另寻具有医护条件的机构进行照料,然而由于子女失联、身份确认困难、社会救助机构短缺等情况,如何妥善安置此类病例,成了医院“咽”不下又“吐”不出的难题。
         
        马上就访
        

        急诊内科11张床位 7张被滞留病例占据
         
        中午12点半,本该是忙碌了一上午的医护人员抽空吃口午饭的时间,然而对于护士长小韩而言,她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没有完成,那就是给躺在医院急诊大厅一角的于奶奶买饭、喂饭。由于家属长期失联,80多岁的于奶奶已经在医院滞留了大半年。
         
        走出人声鼎沸的急诊输液室,小韩必须穿过一段狭窄的医院走廊,走廊两侧躺满了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加上三三两两的家属,她必须侧身才能穿行其中。按照相关规定,为保证需要急救患者能够尽快得到救治,医院急诊走廊不得被人员、杂物占据。然而实际上,由于医院床位紧张,尽管卫生间、楼梯口、窗户下都住满了患者,仍然无法满足随时可能到来的就诊需要。
         
        在急诊输液室中,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刚刚被急救车送来医院,尽管情况危急,却由于实在没有床位,医护人员只能为她找到一张座椅坐着输液。而在她周围,一些并没有打着吊瓶输液,床边却堆满了脸盆、衣物、行李箱等生活用品的病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多数占据着印有医院字样的床位,实际上却并不需要接受急诊治疗。
         
        “包括输液室、留观室在内,医院尽最大可能给急诊安排了四十来张床,然而实际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床位都一直被滞留人员占据。”在小韩工作的急诊留观室,内科11张床位中,甚至有7张都被因各种原因长期滞留不走的患者占据,这些患者有的由家属雇护工照料,有的则因家属长期失联而需要医护人员进行照料。“除了占了床位,买饭、喂饭、请护工的工作有时也都由医护人员承担。”
         
        个案
        

        滞留医院六年 “比住养老院便宜”
         
        六年前因急性脑梗被送至医院抢救的冯爷爷之后虽然恢复了行走和部分语言能力,但由于儿女工作忙碌无人照料,他在医院急诊的病床上一住就是六年多。“冯爷爷有保险,每个月病床费加上药费3000多块,外面养老院的全护病房要七八千甚至上万,在医院住要便宜得多。”照料他的护工赵女士介绍,自己24小时照顾冯爷爷,每月也只能在缴费的日子见到冯爷爷的儿女,工资都是直接划拨到账。
         
        为了劝说家属尽快接冯爷爷回家,医院工作人员曾多次联系他的儿女,然而得到的答复却令人十分心寒。“家属说,人一天没有恢复到病前的样子,就拒绝接走。称脑梗容易复发,住在医院免得家属折腾了。”冯爷爷的主治医师无奈地说。
        

        八旬老人送至街道
        

        又被街道再次送回
         
        “我想回家。”已经居住在医院大半年的于奶奶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告诉记者。半年前,于奶奶急性发病被邻居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尽管性命无忧,但丧失了行动及大部分的语言能力。由于于奶奶的儿子已失联一年多,手机一直关机,加上本人始终希望出院,医院联系了于奶奶户口所在街道,希望能够为其进行担保,寻找此后的照料养老机构
         
        “上午10点多送到了街道,晚上10点多街道又把人送了回来。”据于奶奶的主治医师介绍,由于街道也无法联系上于奶奶的子女,在把人送回医院后,街道与医院协商每日出资160元,由街道为于奶奶雇护工进行护理。“尽管能够明白这种情况的难处,但医院毕竟不是养老机构,不仅影响其他患者的救治,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容易再次感染患病。”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