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8-22 09:48:47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预计今年十月底正式通水,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作为南水北调湖北省外迁移民人数最多的建制村迁往武汉东西湖、江夏、荆州江陵等地,现如今的孙家湾人的生活状况如何呢?走进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一移民安置点,回访了带领移民走上致富道路的企业家丰廷彦。
        

        为民寻找致富路,尝试食用菌种植
         
        丰廷彦原是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大队副书记,在车城十堰经营一家汽配厂,一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很是红火。
         
        2010年4月26日,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作,他放弃原本的小康生活,作为移民干部,率先带头迁至武汉东西湖区辛安渡街红星三角村。
         
        但来到移民安置点后,65户277名移民开始为今后的生活所担忧:每人分配的1.5亩土地,大都较分散,耕种起来费时费力;其次,武汉是出了名的火炉城市,夏季多高温;长期生活在库区的移民们,对于需要交费的用水习惯也不适应;加上该村地理位置偏,交通并不便利,村民们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是我把大家带过来的,不能让大家越过越差。”带头人丰延彦开始着手解决移民们的困惑。他到随州,新洲,黄陂四处考察,发现食用菌是农业发展中新兴产业,不争地,不争农事。
         
        2011年夏天,在辛安渡街道办牵线搭桥下,丰延彦投资几万元引进60万袋的姬菇种植,并吸引十余名移民在家门口打工,解决一部分劳动力。
         
        “门外汉”的大胆实验,没想到,对种植技术要求颇高的夏姬菇成功了。丰延彦乘势而上,于2011年9月,联合其他几名移民投资300万元,注册成立武汉福农益民农业发展公司,新辟30亩的种植规模,开始基地化生产。还带领30多农户成立合作社,并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农户种植技术,为他们提供技术保障和承担市场、资金风险。农户只需按技术人员的指导就可以,在夏季生产空窗期,农户每月发还可以领到高温补贴。
         
        丰延彦结合移民村房屋多的特点,进行实验性开发种植杏鲍菇。很快,食用菌基地产出的姬菇和秀珍菇在武汉市场大为热销,头一年就让移民们尝到了甜头。2011年年底,每天都有30至50位移民在基地打工,生产蒸蒸日上,规模越来越大。
         
        为了专心于食用菌生产和带来移民致富,丰延彦卖掉了在十堰的汽配厂,丰延彦遗憾的表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丰延彦的食用菌种植仍面临以下几个难题:一是食用菌种植气温必须低于30℃,而武汉夏季高温时间长,导致生产出现三个月左右的空窗期,并且姬菇种植难度大,只要一个生产环节未达标便前功尽弃;二是土地有限,致使生产规模停滞不前,产能有限,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不能带给移民更多的收入;三是棉籽壳等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为解决以上问题,丰延彦向东西湖区区委、区政府上报了丹江口移民食用菌综合开发项目,望通过工厂化生产,开启食用菌大规模生产时代。目前已获批第一期60亩的项目用地,二期60亩用地预计到今年年底落实。
         
        丰延彦信心满满的预估着:工厂规模扩大后,一方面可提供300至400个移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工厂化扩大后,公司年收入可由现在的200~300万元,迅速达到千万元;同时通过企业招工,让移民融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逐步完成给60岁老人购买养老保险等,让移民由居民变成市民,真正做到老有所依。
         
        目前该基地成为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院食用菌示范基地和华中农大菌种培养实验基地。以“市场+企业+基地+订单+合作社+闲散移民”为主体经营模式。紧盯武汉市场,同时辐射孝感等周边城市以及北京等大城市。
        

        村民年收入上涨 担忧移民养老
         
        移民们在丰延彦的带领下,逐渐过上安定的生活,也慢慢走向致富。他们不仅延续了在孙家湾的作息、风俗和耕种等习惯,也适应了移民村的大环境,与当地居民通婚、与周边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慢慢的融入了武汉,把这里当做家。
         
        如今丰延彦的女儿出嫁,儿子大学毕业后从事投资行业,妻子则辅助他,在公司打理日常事务。不光他过得顺畅,村民们日子也红火起来。
         
        在丰延彦的基地里,中年女工每日80元,男工100元,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与搬迁之前相比,上涨了约三千元。
         
        “我们远离家乡,最低要求就是不能过得比从前差。生活得越来越好是我给乡亲父老的承诺。”他说,大家从孙家湾来,那里的亲戚朋友无法割舍,但“这里,以后就是我们的根,就是我们的家”。
         
        扛起带领移民兴业大旗的丰延彦,心里仍然有一块大石头没有落定:跟随他移民的村民中,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6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留守家中照顾老人小孩的妇女。他们时间闲散,几乎没有集中的时间外出打工。这两百多号人,虽迁到了东西湖区,但身份仍是农民。没有像城市人一样,享受退休养老金等待遇。这些移民年长后,将面临老无所依的窘迫状况。
         
        对移民许下的承诺,让丰延彦将移民生活改善作为一种责任;对随迁移民的养老,他更是倾注了许多个人情怀。丰延彦表示:“解决移民的养老问题,是我最大的心愿。一旦做到,我无愧当初搬迁前的承诺。”
         
        看到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辛,丰延彦感叹:“我们经历了很多坎坷的路。包括市场、设备、项目等等。面对困难时,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必须埋头继续往前走。”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