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养老机构】大连虹德慈善养老中心三部即将投入使用,3个部床位数量将达到1700多张;辛寨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新扩建的东苑2号楼今年7月份投入使用,新增200张床位;兴华园老年公寓新建的7000平方米的特护中心即将竣工,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养老护理……我市民营养老机构正掀起新建、改扩建的热潮。随着更多民间资本的注入,民营养老资源被激活。
我市正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民营养老机构在养老市场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它们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民营力量的壮大又给老人们带来了什么?为此,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民营力量拉动养老机构入住率上升到60%
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有3.8万张,约2.3万名老人住在养老机构里,入住率达60%以上。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大连市养老福利协会会长董兴华分析说:“几年前,基本上一半的床位都空着,根据我们去年的调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已上升到60%,这样的入住率已经不算很低了,这里面民营养老机构起到的作用十分突出,也包括国办养老机构的体制改革。”
早在2000年,我市就开始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事业。2011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加大了运营补贴、床位补贴等资金扶持力度,并在税收、水电使用费等方面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事业。
甘井子区社会福利院自2010年8月被大连运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收购并建设后,定名为大连虹德慈善养老中心,由公办转为民营。改造后,养老中心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虽拥有320张床位,但营造“像家一样”氛围的特色经营,让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已经“一床难求”了。一年后,养老中心二部开始营业,500张床位也“入住一空”,现在,三部开始准备迎接老人的到来。辛寨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我市建设最早的民营养老机构之一,东苑1号楼400多张床位已经住满,而每年还有百八十人排队等着住进来。于是,院长萌生了扩建的念头。一个月前,新楼东苑2号投入使用,提供200张床位。
规范化特色化让民营养老机构冲向中高端市场
老人们喜欢住什么样的养老院?有张床、有吃喝就可以了吗?在多家“一床难求”的养老院里,老人们的感受恐怕就是最好的答案。
年近八旬的强乐德、王梅兰夫妻俩,已经在大连虹德慈善养老中心度过10个年头了。他们的房间布置得和家里一样,有自己喜欢的床单、桌椅和各种摆设。老两口说:“更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是,这里的活动很多,生活很有意思。不仅平时能打球、玩牌,开运动会,每年还组织我们出去游玩两次,看樱花、观景点,在这里过得很开心。”
看病和护理也是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辛寨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卫生所,有专职的全科医生和护士24小时在岗。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养老院还将卫生所和医保联网,老人看病、买药直接刷医保卡就行,有慢病的老人不出养老院也可以买药。红旗福利中心也把医保定点医院“搬”了进来,老人不论是有大病还是小病,都不用出福利中心,就能解决问题,减轻了子女们的负担。他们还大力加强护理能力,护理型床位已经接近50%,更符合养老的需要。
“以前许多人对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着‘不靠谱’的认识误区,但现在,随着规范化、特色化经营的市场培育,民营养老机构的环境设施、服务、管理、信誉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赢得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认可和喜爱。根据民政部的要求,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由政府托底,多数老年人还是要向市场找服务,民营养老机构越来越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也必定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选择。同时,适应老年人的需要,向中高端升级,是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董兴华说。
据悉,我市将颁布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和星级评定标准,来规范和促进养老机构的服务和发展。为了提高民营养老机构服务的标准和从业人员服务及管理水平,从前年起,市养老福利协会受市民政局的委托,在亿达集团的资助下,已经为民营养老院院长、业务骨干以及护理人员提供了免费的公益性培训,让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提高从业者的素质。截至目前,养老护理员资质培训已经开办了6期,受训人数300多人,举办养老院院长培训3次,最近还举办了一期“高级护理培训班”,60多名养老院的院长和业务骨干将获得高级护理资质。民营养老机构的面貌在进一步刷新。
打响“淘汰战”让养老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5个大连人中有一个是老年人。根据我市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市老年人口增至122.4469万人,已占到户籍总人口的20.7%。而在这个数字之外,每年还有大量外地来连养老的人口,我市养老需求居高不下。养老事业被人们比作一块大蛋糕,但能不能吃到嘴里,还需要在新一轮的“淘汰战”中见分晓,更多社会力量的注入无疑将让养老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目前,我市民营养老机构有200多家,有的小巧而精致,虽然床位少但环境温馨服务周到;有的规模较大,设施齐全,服务规范。但也有的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区位设置也不够合理。在市场化运营的条件下,老年人会用“脚”投票,入住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养老机构适应市场的能力,优胜劣汰对养老机构是新的挑战,也会促进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化进程。据董兴华介绍,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普遍有一种紧迫感,提高自身品质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积极学习和贯彻有关的国家标准,向外地乃至国外的养老机构寻求经验。像华仕山庄养老院、庄河市颐养服务中心、圣康老年公寓等都和日本的养老机构建立了联系,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有的养老机构还在积极构建医养结合的运营模式,增加护理型床位,向居家养老服务延伸。民营养老机构在竞争中更有了朝阳般的活力。
我市正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民营养老机构在养老市场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它们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民营力量的壮大又给老人们带来了什么?为此,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民营力量拉动养老机构入住率上升到60%
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有3.8万张,约2.3万名老人住在养老机构里,入住率达60%以上。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大连市养老福利协会会长董兴华分析说:“几年前,基本上一半的床位都空着,根据我们去年的调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已上升到60%,这样的入住率已经不算很低了,这里面民营养老机构起到的作用十分突出,也包括国办养老机构的体制改革。”
早在2000年,我市就开始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事业。2011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加大了运营补贴、床位补贴等资金扶持力度,并在税收、水电使用费等方面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事业。
甘井子区社会福利院自2010年8月被大连运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收购并建设后,定名为大连虹德慈善养老中心,由公办转为民营。改造后,养老中心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虽拥有320张床位,但营造“像家一样”氛围的特色经营,让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已经“一床难求”了。一年后,养老中心二部开始营业,500张床位也“入住一空”,现在,三部开始准备迎接老人的到来。辛寨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我市建设最早的民营养老机构之一,东苑1号楼400多张床位已经住满,而每年还有百八十人排队等着住进来。于是,院长萌生了扩建的念头。一个月前,新楼东苑2号投入使用,提供200张床位。
规范化特色化让民营养老机构冲向中高端市场
老人们喜欢住什么样的养老院?有张床、有吃喝就可以了吗?在多家“一床难求”的养老院里,老人们的感受恐怕就是最好的答案。
年近八旬的强乐德、王梅兰夫妻俩,已经在大连虹德慈善养老中心度过10个年头了。他们的房间布置得和家里一样,有自己喜欢的床单、桌椅和各种摆设。老两口说:“更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是,这里的活动很多,生活很有意思。不仅平时能打球、玩牌,开运动会,每年还组织我们出去游玩两次,看樱花、观景点,在这里过得很开心。”
看病和护理也是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辛寨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卫生所,有专职的全科医生和护士24小时在岗。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养老院还将卫生所和医保联网,老人看病、买药直接刷医保卡就行,有慢病的老人不出养老院也可以买药。红旗福利中心也把医保定点医院“搬”了进来,老人不论是有大病还是小病,都不用出福利中心,就能解决问题,减轻了子女们的负担。他们还大力加强护理能力,护理型床位已经接近50%,更符合养老的需要。
“以前许多人对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着‘不靠谱’的认识误区,但现在,随着规范化、特色化经营的市场培育,民营养老机构的环境设施、服务、管理、信誉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赢得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认可和喜爱。根据民政部的要求,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由政府托底,多数老年人还是要向市场找服务,民营养老机构越来越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也必定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选择。同时,适应老年人的需要,向中高端升级,是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董兴华说。
据悉,我市将颁布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和星级评定标准,来规范和促进养老机构的服务和发展。为了提高民营养老机构服务的标准和从业人员服务及管理水平,从前年起,市养老福利协会受市民政局的委托,在亿达集团的资助下,已经为民营养老院院长、业务骨干以及护理人员提供了免费的公益性培训,让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提高从业者的素质。截至目前,养老护理员资质培训已经开办了6期,受训人数300多人,举办养老院院长培训3次,最近还举办了一期“高级护理培训班”,60多名养老院的院长和业务骨干将获得高级护理资质。民营养老机构的面貌在进一步刷新。
打响“淘汰战”让养老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5个大连人中有一个是老年人。根据我市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市老年人口增至122.4469万人,已占到户籍总人口的20.7%。而在这个数字之外,每年还有大量外地来连养老的人口,我市养老需求居高不下。养老事业被人们比作一块大蛋糕,但能不能吃到嘴里,还需要在新一轮的“淘汰战”中见分晓,更多社会力量的注入无疑将让养老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目前,我市民营养老机构有200多家,有的小巧而精致,虽然床位少但环境温馨服务周到;有的规模较大,设施齐全,服务规范。但也有的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区位设置也不够合理。在市场化运营的条件下,老年人会用“脚”投票,入住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养老机构适应市场的能力,优胜劣汰对养老机构是新的挑战,也会促进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化进程。据董兴华介绍,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普遍有一种紧迫感,提高自身品质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积极学习和贯彻有关的国家标准,向外地乃至国外的养老机构寻求经验。像华仕山庄养老院、庄河市颐养服务中心、圣康老年公寓等都和日本的养老机构建立了联系,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有的养老机构还在积极构建医养结合的运营模式,增加护理型床位,向居家养老服务延伸。民营养老机构在竞争中更有了朝阳般的活力。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