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 候鸟养生】养老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随着《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公示完成,沪上各个区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详细专项规划,面对如此巨大的产业蛋糕,在国资积极布局的同时,沪上的房企们也纷纷抢滩,一场好戏正式开锣启幕。
各区养老规划启动
拿着刚刚从区规土局获得的招标资料,吴刚回到办公室把包往椅子上一丢,水也来不及喝一口,大手一挥,拉着小组成员“马上开会。”
在从区规土局到办公室的路上,吴刚就向网易房产兴奋地说道,虽然这个招标的预算只有45万元,但这是静安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吴刚认为随着上海养老产业的不断提速,这里面的商机无限。“估计三季度各区的规划都会启动,静安区21日就要提交投标文件了,时间已经很紧了。”
网易房产今天联系了沪上浦东、徐汇、闵行等区的民政及规土部门,咨询人士都表示,随着《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的公示完成,各个区都在进行相关的初步细化工作。“年底前都会出台细化规划内容。”一工作人员透露道。
而在吴刚看来,各区实际都在拓新上有要求,因为“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对未来上海养老床位规模总量作了调整:以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数作为基数,增加10%的规划空间作为预留,按照17.8万张进行用地底线管控。中心城区按照区域老年人口的2.5%建设养老床位,郊区按照3.5%进行建设。“这里面如何细化规范,尤为重要,而这对于后面的房企而言,也是最关心的话题。”
房企抢滩卡位
对于民营房企而言,或者已经早就开始谋划着如何抢滩卡位了。
网易房产获悉,早在5月初,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召开过相关会议,复星、万科、华润、绿城及地产集团五家房企,以及规土局详规处、市规划编审中心、市规划院均参加了此次会议。
据一参会的房企代表介绍,会议主要探讨交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养老设施、商业设施、文体设施等的建设理念、以及混合建设、代建等建筑方式的情况、并对运营情况、市场需求、案例、规划配置标准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这个会上,几家房企都提出了养老设施配置方式、规模体量、服务半径、容积率区间及相应土地出让条件等的规划建议,希望引起政府方面的关注。”
而随着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颁布,及《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公示,房企们抢滩卡位的步伐越发轻快。
以房企巨头万科为例,其正在打造三条养老产品线——既有社区嵌入式长者服务中心,今年计划标准化复制到全国50个社区,而在今年重阳节,在上海万科的城市花园就会推出这一产品线;另外一种是在每个新建的大型住宅区配建一栋楼老年公寓,根据资金情况和市场需要可售可租,目前上海浦东的一个新小区已报建规划;第三种是混合式的养老社区,提供适合两代人同住的配套专业机构的销售型公寓。
而沪上另外一家房企复星地产则利用复星集团的产业链优势,一方面是发展高端养老,建立星堡养老社区;另一方面提供普惠型养老服务,星堡普惠型居家护理于5月初开始为徐汇区政府项目的失智能老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壁垒仍待突破
但是,对于房企而言,目前的养老地产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的不少壁垒仍需突破。
在采访中,多位正在进入和准备进入这个领域的房企负责人表示,目前的养老地产模式在新增的同时,如何利用存量也很关键,而在政府养老金资缺口,如果鼓励金融创新尤为重要。
复星集团CEO梁信军就建议,加强养老、医疗体系区域分布整规划,是否可以将其纳入安居房,允许盘活低效存量市区房产资源。与此同时,在资金方面,可否扩大养老金来源渠道,允许公积、社保等支付护理费;并鼓励利用税收杠杆、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体制。
【相关】2030年上海养老床位需求17.8万张
以“9073”养老格局来判断,上海的养老床位存在很大缺口。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631家,总床位数10.84万张,约占户籍老年人口的2.9%;上海计划在“十二五”时期新增养老床位2.5万张,到2015年达到总量12.5万张的目标。但是,床位建设进度明显慢于预期。
经初步预测,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从目前的387万增加到531万,2030年左右增加到约593万。相对应的,2020年老年人对机构床位数的需求将增加到15.9万张,到2030年则为17.8万张。
目前上海配建养老设施所参照的标准,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这套标准要求在不同级别居住区内设置相应规模的养老院、托老所和老年活动室等,例如居住地区级(20万人规模)设置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250床规模的养老院;居住区级(5万人规模)需设置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120床规模的养老院等。市民政局介绍,上述标准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上海的养老需求。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里的焦点新闻频道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各区养老规划启动
拿着刚刚从区规土局获得的招标资料,吴刚回到办公室把包往椅子上一丢,水也来不及喝一口,大手一挥,拉着小组成员“马上开会。”
在从区规土局到办公室的路上,吴刚就向网易房产兴奋地说道,虽然这个招标的预算只有45万元,但这是静安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吴刚认为随着上海养老产业的不断提速,这里面的商机无限。“估计三季度各区的规划都会启动,静安区21日就要提交投标文件了,时间已经很紧了。”
网易房产今天联系了沪上浦东、徐汇、闵行等区的民政及规土部门,咨询人士都表示,随着《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的公示完成,各个区都在进行相关的初步细化工作。“年底前都会出台细化规划内容。”一工作人员透露道。
而在吴刚看来,各区实际都在拓新上有要求,因为“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对未来上海养老床位规模总量作了调整:以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数作为基数,增加10%的规划空间作为预留,按照17.8万张进行用地底线管控。中心城区按照区域老年人口的2.5%建设养老床位,郊区按照3.5%进行建设。“这里面如何细化规范,尤为重要,而这对于后面的房企而言,也是最关心的话题。”
房企抢滩卡位
对于民营房企而言,或者已经早就开始谋划着如何抢滩卡位了。
网易房产获悉,早在5月初,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召开过相关会议,复星、万科、华润、绿城及地产集团五家房企,以及规土局详规处、市规划编审中心、市规划院均参加了此次会议。
据一参会的房企代表介绍,会议主要探讨交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养老设施、商业设施、文体设施等的建设理念、以及混合建设、代建等建筑方式的情况、并对运营情况、市场需求、案例、规划配置标准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这个会上,几家房企都提出了养老设施配置方式、规模体量、服务半径、容积率区间及相应土地出让条件等的规划建议,希望引起政府方面的关注。”
而随着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颁布,及《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公示,房企们抢滩卡位的步伐越发轻快。
以房企巨头万科为例,其正在打造三条养老产品线——既有社区嵌入式长者服务中心,今年计划标准化复制到全国50个社区,而在今年重阳节,在上海万科的城市花园就会推出这一产品线;另外一种是在每个新建的大型住宅区配建一栋楼老年公寓,根据资金情况和市场需要可售可租,目前上海浦东的一个新小区已报建规划;第三种是混合式的养老社区,提供适合两代人同住的配套专业机构的销售型公寓。
而沪上另外一家房企复星地产则利用复星集团的产业链优势,一方面是发展高端养老,建立星堡养老社区;另一方面提供普惠型养老服务,星堡普惠型居家护理于5月初开始为徐汇区政府项目的失智能老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壁垒仍待突破
但是,对于房企而言,目前的养老地产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的不少壁垒仍需突破。
在采访中,多位正在进入和准备进入这个领域的房企负责人表示,目前的养老地产模式在新增的同时,如何利用存量也很关键,而在政府养老金资缺口,如果鼓励金融创新尤为重要。
复星集团CEO梁信军就建议,加强养老、医疗体系区域分布整规划,是否可以将其纳入安居房,允许盘活低效存量市区房产资源。与此同时,在资金方面,可否扩大养老金来源渠道,允许公积、社保等支付护理费;并鼓励利用税收杠杆、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体制。
【相关】2030年上海养老床位需求17.8万张
以“9073”养老格局来判断,上海的养老床位存在很大缺口。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631家,总床位数10.84万张,约占户籍老年人口的2.9%;上海计划在“十二五”时期新增养老床位2.5万张,到2015年达到总量12.5万张的目标。但是,床位建设进度明显慢于预期。
经初步预测,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从目前的387万增加到531万,2030年左右增加到约593万。相对应的,2020年老年人对机构床位数的需求将增加到15.9万张,到2030年则为17.8万张。
目前上海配建养老设施所参照的标准,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这套标准要求在不同级别居住区内设置相应规模的养老院、托老所和老年活动室等,例如居住地区级(20万人规模)设置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250床规模的养老院;居住区级(5万人规模)需设置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120床规模的养老院等。市民政局介绍,上述标准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上海的养老需求。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里的焦点新闻频道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