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8-13 15:46:04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养老】老年人犯罪,这并非第一次出现在你我视线中。然而像这种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专挑老人下手的老年诈骗团伙,我们却并不多见。如果说年轻人诈骗是因为“见钱眼开”,那么这些最大年龄已高达74岁的犯罪团体,恐怕还有除物质诱惑外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
         
        从理想的角度看,已到高龄的老人,他们理应过着自己想要的晚年生活,不为功名,也不再为世俗的物质去干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现实往往显示了别样的图景,我国老年人的养老状态,却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完美。据《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10年来,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至54%,农村由37.9上升至45.6%,而在养老金方面,城镇月均退休金为1527元,农村仅为74元。这其实也从侧面表明,我国老人的养老状态,目前仍处于物质相对匮乏、精神层面依旧贫瘠的落后模式中。
         
        我们不能武断的认为这一犯罪团伙的犯罪动因和当下的养老现状一定有着必然的关联,但在养老现状逼仄、老人精神赡养匮乏的现实语境中,谁又能否认这二者之间不存在着因果关系。就如新闻中介绍的那样,诈骗团体专门针对那些和自己年龄相仿、有着同样的社会认同、类似的生活需求的老人下手,通过博取同情、物质诱惑来骗取老人钱财。试想,如果被骗的老人不管是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不需要通过施骗者的花言巧语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还会“乖乖”的将钱财拱手给出么?
        
    老人卖假人民币珍藏册骗取12万 诈骗原因是什么
         
        但要遏制老人犯罪,加大法律的宣传和惩治力度当然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如何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宜居”的养老生态。这样的宜居,首先体现在养老的物质保障上。所谓“饥寒起盗心”,如果老人们都不再为以后的生计所担心,他们又何苦费尽心机、千里迢迢的去异地欺骗那些和自己有着共同命运的老人呢?
         
        而在另一方面,则是要尽可能地给老人提供足够的精神赡养。这一案件中,不管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他们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养老困惑,即在自我认知和生活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去辨别社会上的假恶美丑?如果被欺骗的老人能够在家人和社会的帮助下,知晓更多的防骗信息,如果他们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悲剧或许也就不会发生。而对于施骗者来说,如果它们知道这样的行为已是违法,况且还有更丰富的养老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或许,他们的罪恶也只是一闪而过罢了。
         
        可现实终究容不得半点假设。在老人团伙作案且将对象指向同龄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序和混乱的养老生态。它给社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应对难题,给家庭养老也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如果社会和家庭能够形成合力,这一特殊的犯罪现象或许会渐次消失。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勇气直面现在的养老缺陷,未来的养老问题必定会和当下的犯罪乱象一样,让我们无望又无助。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