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8-11 10:37:11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候鸟养生 养老院】黑龙江省绥化市60多岁的王老头,每天都在繁华的闹市或者偏僻的小巷,静静地摆着自己的小摊,不会过多地吆喝,更没有大声地叫卖。练摊对于他来说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排遣孤独寂寞。
        重庆市71岁的赵大爷儿女不在身边,一年来,酒后拨打了1483次110,有时说没带钥匙,有时说摔倒了,其实他是不堪寂寞,就想找个人来聊聊天。
        重庆市石柱县桥头乡马鹿村独居的74岁老太太向大兰在家中上吊自杀,警察经过勘检,初步判断死亡日期在3天以上。而她的子女远在数千里外的广东浙江等地打工,闻知死讯后才匆忙回乡奔丧。
        其实,老人这些怪异的举动,很多就是寂寞、孤独引起的,或者已经患上了抑郁症,自己和周围的人却不知道。事实上,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高龄老人的增多,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疾患和心理问题,正在向这个人群侵袭。
        根据2011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目前,国人寿命不断延长,平均退休后还有20年左右的时光。我国每天有2.5万人步入老年,至202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亿人,如果算上55岁退休的城镇职工,“大爷大妈们”会成为中国数量最为庞大的群体。
        随着老年人群的不断增加,由老年人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视。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我们的养老现状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化解?
        孤独的心何处安放?
        日前,沈阳市皇姑区黄河中心商务区北陵社区接到这样一个电话,“李书记,你快来!我家老曹头要跳楼了,这可怎么办啊,快来帮帮我!”得知有老人要轻生,事情紧急,放下电话,社区当即拨打了110、119报警电话,并立即赶到现场。
        在老人家楼下向上望去,楼上一位黑衣老人在窗外花台边徘徊边哭。“大爷,快下来,上面危险!”“老大哥,有什么事咱下来,一起说说,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呀,别想不开呀!”几名居民在楼下不停地呼喊劝说。
        社区工作人员一边呼喊,一边想办法靠近老人。社区保洁队队长陈文华拿掉随身的钥匙、手机等物件,缓缓靠近窗户,趁老人放松戒备,从背后抱住老人,将其救回。在场的所有人松了一口气。
        为了不让老人再有轻生的念头,社区立即采取了措施,与老人谈心,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并承诺经常来看望老人,缓解老人的孤独感。
        据了解,跳楼的老人曹某今年83岁,由于小脑萎缩,有点老年痴呆,早上与老伴儿因家庭琐事发生了口角,在老伴儿出去买菜的时候,产生轻生的念头。事后,心理医生分析了老人轻生的原因,确诊老人患有抑郁症。
        根据近几年各大医院就诊数据分析显示,“孤独”是导致老人抑郁的最大诱因,“孤独像一把刀,每天都在一刀一刀割我。”一位老人曾经如此诉苦。专家指出:“不怕死,却怕活,这正是抑郁症患者的特点之一。”此外,由于逐渐退出社会,参与集体活动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就容易封闭自己造成孤独、抑郁。
        然而,除了老年人“独”出抑郁外,今年5月,广州中院发布一份白皮书指出,涉众型经济犯罪,尤其是非法集资类犯罪,专门以老年人为作案对象。被告人往往针对老年人生活相对空虚、孤独、缺乏关爱,辨识能力较弱等特点,大打温情牌,通过对老年人嘘寒问暖,骗取老年人的信任,进而骗取老年人的资金。
        一般作案手法是:在街头向老年人免费发放报纸、宣传单或小奖品等,让老年人留下联系方式,然后派工作人员打电话与老年人联系,以免费组织旅游、参加茶话会等为借口,引诱老年人参加被告人公司组织的投资介绍会,进而对老年人进行授课洗脑,诱骗老年人进行投资,期间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旅游、聚餐、庆典等活动,对老年人进行笼络,诱骗继续进行投资,让老年人一个个掉进精心设计的“温馨陷阱”。
        为了防止不法行为败露,不少案件中的被告人明确告知老年人不要将投资的事情告知家里的子女,导致一些老年被害人在骗局里越陷越深。经统计,在非法集资案中,以老年人为主要作案对象的案件占非法集资案的42%。
        家家都会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面对老年人的孤独,儿女能做的是常回家看看,老龄化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而且已经找上门来了,没法回避,也不应当回避。这是一个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努力破解的难题。
        城市
        社区好办法 空巢变暖巢
        有人说:“孤独是老年人最难解的心结!”老年人孤独的现状也引起了社会关注。在我省,社区养老已然成为了“老有所养”的最佳典范,专门为老年人打造的“老年人日间照料室”、“文艺活动室”等等,已在全省遍地开花,此外,还有一些新的举措,让老年人感受“夕阳”也温暖。
        坐标——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民族社区
        样本——爱的“鹊桥会”
        有钱、有闲也有能耐的老人越来越多,在摆脱了工作束缚和经济压力,完成了奉献社会抚养儿女的任务后,他们凭啥不能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不,现实版的《非诚勿扰》在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民族社区上演了。8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民族社区,还没走进社区,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院子里起码有200多位老人,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调侃着。
        社区工作人员在人群中发现了记者,热情地把记者请到了社区大厅,“今天来的人太多了,除了沈阳本地的,还有外地外省的,我们每个周二都举行鹊桥会。”大厅里更是热闹非凡,里面坐满了大爷大妈不说,还挂满了拉花、福字、红灯笼,屋内中央还有一个大的PPT,PPT上面按编号写着男嘉宾、女嘉宾的信息。“参加相亲的人,可以根据上面的信息选择心仪的对象,然后把编号告诉我们,我们了解情况后,再把联络方式告诉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嘉宾的个人信息不被外露。”社区党支部书记娄桂英告诉记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里定期举行“老年鹊桥会”呢?谈起举行“鹊桥会”的初衷,社区党委书记乔继红向记者讲述说:2013年初,民族社区党委接待了一位家住沈阳市大东区的空巢老人,83岁,丧偶,来到社区就开始诉说自己的难处、苦处,自老伴儿去世后,子女每天工作很少回来,老人一个人孤独寂寞,为了找老伴儿,被骗近10万元。
        “当时,我们社区有以娄桂英为首的九个大妈志愿者,这位老人就是相信娄大妈她们,希望她们帮着介绍个老伴儿。”乔书记介绍说。
        听了老人的故事后,娄桂英、郑玉芳大妈在安慰老人的同时,积极行动起来帮老人物色适合的人选,最后,牵线了一位73岁、丧偶的张女士,两个人见面后,认为条件比较适合,双方同意进一步了解,目前两人相处的很好。老人非常感谢娄大妈,为了不让更多的老人在婚介上当受骗,2013年下旬,民族社区党委创建了“九大妈”鹊桥会,“九大妈”党员志愿者又当上了义务“红娘”。
        据乔书记回忆,社区举办第一场鹊桥会的时候,当天就有百余对空巢老人前来报名,社区党委为这些空巢老人提供活动场地,鹊桥会以“爱的起航、情定九大妈红娘、为幸福扬帆”为主题,为辖区和市内各区县空巢老人们搭建了相识、相知、相认、交流的平台。
        “九大妈”红娘为难以启齿的老人们牵线搭桥,第一场鹊桥会就有11对老人在活动中牵手。从那以后,“九大妈”鹊桥会“每个周二”雷打不动的举办,来征婚的空巢老人非常多,“九大妈”红娘们每次都非常认真的准备征婚活动,熟悉着每个人的资料,了解每个征婚老人的情况,将“九大妈鹊桥会相亲厅”打扮得特别温馨,大妈红娘们说:“在老人们没找到另一半之前,我们要让老人来到这里有到家的感觉”。
        乔书记告诉记者,“九大妈”红娘的热情服务,真心牵线搭桥得到了征婚老人们的肯定,前来征婚的嘉宾为“九大妈”红娘这样写的藏头诗:“九颗爱心牵红线,大龄单身来找伴,妈妈辛苦功德高,好好把握黄昏恋”。诗头是“九大妈好”。
        “九大妈”红娘良好的信誉一传十、十传百,传遍省内外,目前,来“九大妈”鹊桥会征婚的空巢老人不仅仅是辖区、市内五区及周边郊区县,还有来自广东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及辽宁省各城市的空巢老人,达900余人,有70-80对老人在热恋中,有10余对老人已经再结连理,很多征婚的老人都说“我们来征婚首先是带着感恩的心,然后才是找伴侣,谢谢民族社区党委对我们这些空巢老人的关心,也感谢‘九大妈’红娘为我们牵线搭桥结连理,使我们空巢变成了暖巢。”
        记者在采访中,娄桂英推门进来送来了喜糖,“又一对昨天登记了,今天专门给我们报喜来了。”
        据记者了解,民族社区的居民一共有13000多人,其中老年人就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而空巢老人更是占老人总数的四分之一。老人需要关爱,空巢老人更需要关爱。民族社区除了定期举办“鹊桥会”之外,还与社区内的空巢老人结成对子。
        “九大妈”之首的娄桂英长年帮扶重病空巢老人张福珍,张大娘逢人就夸“九大妈”,张福珍因行动不便,长年不能出屋,晒太阳成了她的愿望,娄桂英得知后,带领“九大妈”志愿者王香芹、张淑云、陈学凤每天搀扶张福珍出来晒太阳,端午节时,娄桂英带领“九大妈”们给她包粽子,当把粽子送到张福珍面前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说:“九大妈是好人啊,谢谢九大妈。”
        “九大妈”邵春娥长年帮助双腿骨折的空巢老人李秀英,李大娘说她是“恩人”。83岁的李秀英,因意外导致双侧大腿骨折,长年卧床,邵春娥知道后长年照顾、守望李秀英老人嘘寒问暖,帮助她收拾屋里卫生;买菜、做饭、吃药等,老人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逢人就夸邵春娥是她的恩人,说:“多亏了邵春娥的悉心照顾,我才能活到今天。”
        坐标——沈阳市皇姑区辽河街道军区社区
        样本——爱的“二维码”
        人一上了年纪就会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在老年人的群体中,有一种病叫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老年痴呆病症。患有这种病的老人一旦在外发病,便找寻不到自己回家的路。现在网上有关走失老人的信息越来越多,让不少让走失老人家庭的儿女们痛苦不堪。
        担心家中老人走失怎么办?您是会给老人随身携带记录老人信息的小便条,还是给老人带上派出所发的黄手环?告诉你,现在这些都OUT了!听说过用二维码就能识别老人的身份信息,帮走失的老人回家吗?沈阳市皇姑区辽河街道军区社区的大爷、大妈们就赶上了这个时髦,体验到了这种时尚又贴心的服务。
        8月7日,记者来到军区社区,体验一下这个爱的“二维码”的妙处。“当今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手机微信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通信手段,走到哪我们都可以看到‘扫扫二维码’,二维码已经悄然进入到我们的生活。”社区党委书记郭淑芳对记者说,“有的老人不服老,出门不爱带写有信息的小便条,更别说黄手环了,带上这个二维码,他们反倒觉得时髦了一把。”
        随后,郭淑芳从抽屉里拿出了这个爱的二维码,这是一块特地为老人们制定了布料的二维码。老人可以将二维码缝在衣服上或者是钱包上,老人一旦走丢只要用手机扫一下就能知道老人的身份了。记者用手机扫了一下,果然手机上显示了:沈阳市皇姑区辽河街道军区社区居民,请放心救助,送TA回家,1+1快乐公益。“这是第一代的二维码,现在我们已经使用第三代了,第三代可以显示派出所以及我的手机号。”郭淑芳对记者说,“二维码内只包含了老人所在社区或者派出所的信息以及我的联系方式,老人本身的住址并不在其中,这样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的隐私。”
        谈起制作这个二维码的初衷,郭淑芳介绍说,“这个措施是效仿了抚顺市的一家敬老院,这家敬老院院长给每位老人都定做了二维码,为的就是防止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走失,我当时觉得这个办法新颖又安全,于是回来后我就决定制定二维码让社区里的老人们也试一试。其实我们社区2012年10月份的时候就开始实行了,感觉反响挺不错。”
        郭淑芳介绍,“军区社区目前有退休老人603人,其中空巢老人156人。自2012年年底开展此项活动以来,已为居民发放了200多个二维码,现在二维码在社区深受老年居民的喜爱。由于我们的二维码主要针对空巢老人进行免费发送,并且不限制领取数量。有很多老人没有领到二维码的,我们都做个登记,等待下一批发放。虽然目前并没有出现走失老人的情况,但还是应该防患于未然。”
        “有了这个专属的二维码,不仅让我们觉得很有面子,也不怕走丢了找不到家了!”居民赵大妈高兴地说,“以前为防止我们老人走失,儿女们不是在我们胸前挂个大卡片,就是给我们兜里揣个小纸条,明晃晃的身份住址一眼就能让别人看到,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如今这个新的高科技,很多老人都觉得非常好,既方便又时尚,而且也不担心泄露个人信息了,大大减少了儿女的担心。”
        据记者了解,目前沈阳市已经有于洪区远大家园、天和家园等十个小区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这个可以缝在袖口或衣领上的专属二维码了,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老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健康状况,儿女姓名等信息,就能帮走丢的老人找到家了!
        农村
        亟待“老有所养” 切忌“养而不乐”
        目前,我国农村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有69%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当前中国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专家指出,“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结构预计将一直延续到2040年,“老有所养”在农村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
        2013年,国家出台了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这一政策最大的亮点就是农民投入少了,养老保险的待遇提高了。然而在征收这一费用时,基层干部却遇到了许多尴尬。
        “新农保是自愿参保,无论我们怎么宣传政策,有的群众就不参保,我们当地多数农民常年在外务工,两三年才回来一次,根本无法收缴到他们的保费。”村干部说,为了完成任务,村干部们经常垫钱为农民缴纳保费,少时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大多数收不回来。
        为什么农村对于眼前的“老有所养”新机制不买账呢?村干部坦言:“是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据了解,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保费最低的每月两元的投保档次,每月仅能领取不到十元的养老金。然而,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是杯水车薪,即便是选择最高档的2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真正养老保障的作用。
        “保了也不能养老”就因为这样的原因,农村养老现状不容乐观,这也因“社会养老政策不完善”造成了“养而不乐”现象。记者在某农村采访时,村子里的村民是这样说的,“农村人靠天吃饭,到老了我们也能种半亩地养活自己,养老保险对我们来说有没有无所谓,与其村干部们让我们买保险,不如多关心关心我们。”
        和城里老人一样,农村老人也常常倍感孤独,儿女离开村子到城里打工,一年回家次数都不超过5次。每到过年前的那几天,虽是寒冬腊月,村子口或是家门口的村路上,都能看见老人盼孩回家的身影,厚厚的棉衣裹住了老人驼着的背,却裹不住他们的孤独。
        坐标——凤城市通远堡镇
        样本——敬老孝亲蔚然成风
        “政府成立爱老办,准备十斤金鸡蛋。送给寿星过生日,老人家属笑开颜。孝行古镇如南山,善润通远福无边。全镇人民齐称赞,领导做事百姓传!”这个由凤城市通远堡镇群众自发编写的顺口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全镇流传,字里行间表达着镇里老百姓的夸赞之情与幸福之态。
        今年1月16日在通远堡镇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镇长卢军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孝善品行立镇”加入到全镇工作的指导思想,全力推行“孝行古镇,善润通远”活动广泛的开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形成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热爱家乡的浓厚氛围。“敬老孝亲,打造孝善古镇”成为全镇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座孝善古镇
        8月7日,记者前往通远堡镇,在沈丹高速公路通远堡站的出口处,一个十分醒目的位置,彩色喷绘“孝行古镇,善润通远”八个大字的标语牌便映入记者的眼帘。与其他地区经济、生态等为主要宣传内容的主导方式不同,“孝善”二字让过往的行人感受到了通远堡镇温暖的内涵。
        镇内道西区域是镇内最发达的地区,道路两侧各种商业网点应有尽有。一个“美霞服装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般服装店的门口都挂着时装,而这间服装店的门口却挂着唐装。
        店主王美霞告诉记者,当天上午,镇政府从她的店里拿走了7件唐装,那是镇政府给镇里90岁老人订做的,为了让老人穿着合身,镇里请王美霞到每位9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给他们量体,如今,她已经给100多位老人量了体,保证在生日当天,老人们都能穿上由镇里给做的唐装。
        通远堡镇爱老办副主任李智睿说:“只要到了90岁,过生日就有唐装穿,每年一件,奶奶是红色的,爷爷是蓝色的。今天是村里王子庭老人的生日,一会还要给老人送十斤鸡蛋去。”
        独创“爱老办”
        “爱老办”是通远堡镇的独创,记者走进这间办公室,墙上有一个老人“生日时钟”,上面显示“2014年8月7日,是王子庭老人生日,帮扶领导刘鹏国,责任人王芳清,老人所在村/组小胜利社区”。墙上还有一个大大的草书“寿”字,镇里100多名90岁以上老人穿着唐装的照片被巧妙地布置在字体中间,老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喜气洋洋。
        除此之外,墙上还公开了“孝行古镇,善润通远”活动服务对象包括:“户口在本镇的、居住在本镇所有够条件的老人,包括全镇范围内70岁以上老人,鳏寡孤独老人,留守空巢老人,敬老院老人,常年生病卧床、疾病缠身的老人、镇机关离退休老干部,各村任正职的离退休村干部等”。
        “60岁以上老人理发免费”、“老人在饭店里过生日,一律打对折,另外赠送生日蛋糕一份”、“镇内公交车,70岁以上老人免费”,走进通远堡镇内的照相馆、理发店、饭店,这样的提醒几乎都能看见。一位饭店的老板对记者说:“镇里提倡爱老、敬老,孝亲,这事抓得好,我们举双手赞成,更要以实际行动支持!”
        同时,通远堡镇还规定在企业上班的职工,遇到家中老人过生日,企业要给职工放半天假为老人过生日,进而督促不注重关心老人的子女尽孝。通远堡镇党委、政府还鼓励驻村企业与鳏寡老人、贫困老人、常年生病老人,结对帮扶活动,根据企业状况及帮扶对象家庭情况,企业每年拿出2000元以上的帮扶资金,为老人修房治病,关心、关注老人的日常生活。
        通远堡镇的医疗卫生部门,也积极开展义诊活动,对常年卧床老人定期上门查体,对敬老院老人派专人常年坐诊,对全镇70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对机关离退休老干部,每年重阳节都专题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并给老干部订一份《老年报》,对每一位退休老干部本属年都送去一套红色的保暖内衣、袜子和红腰带,过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都送一份慰问品。
        老人生活很幸福
        如此温暖的举措,让生活在通远堡镇的老人都感到幸福,就连附近镇的老人都嚷嚷着要搬过来生活。今年78岁的周大爷是通远堡镇大甸子村的村民,一辈子辛辛苦苦的种地,把自己的儿女都供出了小山村,如今,女儿在丹东工作,儿子在广东工作。
        从70岁开始,周大爷就不再种地了,而是把地承包给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年拿到的钱都够他自己生活,“我老伴儿去世的早,这些年一直是我一个人,挺孤单的,盼着儿女回来,又怕耽误他们工作。”
        周大爷的晚年生活,在其他村里老人的眼中是幸福的,儿女有不错的工作,每年过年回来都是大包小包的营养品,老人穿的衣“女儿过年和十一才回来,儿子就过年回来,去年儿子全家出去旅游了,我都两年没见过孙子了。”老人说。原本女儿想把老人接到丹东市去住,老人也答应了,可是就在今年准备搬家时,老人却反悔了。
        周大爷笑着说:“去年开始,我们镇好多新政策都是给我们老人的,剪头不要钱,公交车不要钱,过生日有蛋糕,村干部还给我煮面条,没事我就到镇文化中心去下象棋,新学的,有瘾。镇里这么好,我不想走了!”
        【结语】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描绘的理想世界,其中“使老有所终”就是希望有设备完善的安老院,好好照顾老年人,令他们快乐,享受天年,无挂无碍,无烦无恼,无疾而终。
        从古至今,老年人的话题从未淡出,对于老年人来说,“孤独比贫穷更可怕”,老年人更需要的是一份关怀。寻找有效的养老方式,也是政府一直的工作目标,虽然,解决老年人的问题是庞大的、系统的,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去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作为政府来说正在尽最大的努力,采取一些措施,来缩短这个过程。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里的焦点新闻频道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