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8-11 21:38:27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候鸟养生 养老院】养老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眼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省去了日常琐事的烦扰。最近,云南昆明五华区菱角塘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碧芳遇到了个难题:85岁的张奶奶让她帮忙请个医生上门打针,可她拿着老人的病历去医院,没有医生愿意来。空巢老人对社区服务的要求,又一次成为社区无法解决的难题。虽然社区做了很多努力,但王碧芳坦言,人老了怕孤单、渴望亲情,无论是社区还是老邻居、老姐妹都无法替代亲人在老人精神、心理上的位置。很明显的一个迹象就是,子女一旦有几个月甚至半年不来看看老人,老人心里的难过就难以抑制地浮现在脸上。
        老邻居:怎么几天都不见张奶奶了
        7月30日,王碧芳接到一个电话:好几天都没见着张奶奶了,85岁呢老人啦一个人住,大家很担心,不会出什么事情吧?打电话来的是和张奶奶一个院子里的老邻居,这几年为了关照空巢老人,社区专门成立了“老姐妹帮扶会”,就是希望平时这些老伙伴们能够互相照应着点。
        放下电话,社区工作人员立马到张奶奶家,敲了半天的门都没人来开,但听听里面似乎有动静。过了好一会儿,门开了,大家松了一口气,走进屋里,王碧芳仔细看看老人,吃了一惊:怎么瘦成这样?前段时间看着还是好好的,说话声音还多洪亮的。说起这一幕时,王碧芳向记者比划着张奶奶的现状:手腕只有我们大拇指和食指合拢那么粗,大腿跟常人的胳膊一样细。
        原来是老人肺病复发,最近一直卧床,就一直没出门。她吃不下东西,消瘦得让人看着心酸,可老人不愿意去医院,不愿意麻烦子孙,就想让社区联系医生到家里给自己打点营养针。张奶奶觉得自己不是空巢老人,子孙就在昆明,虽然不能常常来看她,她不愿意让大家知道自己的家事。
        张奶奶:一定帮我把医生请过来
        因为来了客人,张奶奶坐着陪社区工作人员聊了起来,可没说几句,老人就有些撑不住了。大家都劝老人在床上躺着,张奶奶拄着拐棍颤巍巍站起来向床走去,没走两步,腿弯就微微颤抖起来,王碧芳和同事赶紧来抱老人。
        “你别抱我,一会儿嫌我脏。”老人有些不好意思,连连推拒。“不脏,你老人家一点都不脏,还是跟以前一样收拾得干干净净。”王碧芳事后告诉记者,听老人这话她特别心酸、心疼,老人的自尊心很强,爱干净、做事风风火火,平时见到都穿得干净利索。这些天卧病在床,尽管家里还是整齐,但老人还是开始嫌弃自己。
        张奶奶觉得不好时就打电话给女儿,女儿及时请了个护工来照料她,可利索惯了的老人怎么都觉得护工不合心意。她拉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说:我好着呢,你帮我跟大家说别担心,就是请社区帮我请个医生来打点营养针,我不想去大医院,你一定得帮我这个忙。
        针对张奶奶的情况,菱角塘社区联系了老人的女儿,给老人办理了临时救助。然后,拿着老人的病历去了社区医院,医生看看病历说,老人的病并不严重、复杂,但高龄再加上身体虚弱,光打营养针肯定是不行的,上门服务没有医疗设备、医疗环境,肯定是不行的。医生建议张奶奶还是到医院来接受治疗,可张奶奶说什么也不愿意。
        8月2日,张奶奶病情加重了,一大早社区工作人员忙前忙后,联系医院、联系子女,一同将老人送医治疗。就在上周,社区工作人员又去老年病医院看望张奶奶,给她送上临时救助慰问金。
        多年的社区工作让王碧芳几乎每天都和老人打交道,她告诉记者,要帮到张奶奶这样的空巢老人,起码有两个问题需要尽快解决:首先,在社区就近配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在日间照料站里享受文化娱乐生活,可以吃饭,还有医生就近诊疗;其次,政府成立居家养老专门队伍,为不便出门的老人们提供入户服务,起码包括家政、医疗、陪伴这三项内容,解决老人们生活、医疗和心理上的需求。
        何以终老唯有尊严
        几年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空巢老人经济条件并不算差,说起子女来,也都满是维护的话:他们还是孝顺呢,经常给钱、送东西来,只是因为平时工作太忙、离得远,照顾不了我们。在迅疾的老龄化进程中,预计到2015年末,云南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00万人。
        中国老人习惯于居家养老,但像张奶奶这样生病的空巢老人,其境况引人忧虑。近些年来,一直有空巢老人死于家中却无人知晓的情况,记者在去年的采访中就遇到了一个案例: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因为害怕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在觉得不太好时就选择去了老年病医院。
        老年病的特点是,老年人一身多病,而且是多系统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差,就算主要病痛解决以后,仍然需要人照料,家属在经济、时间、精力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更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有显著的孤独感,有的老年人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孤独,在性格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病态,比如没力气跟人交流,不讲话,很冷漠。知青老年公寓院长段玲英说得更直白:老人没有尊严呀,有病就拖,没有钱就不看病了,随便买点药吃吃,痛了买点止痛药、随便打打针,老人在疼痛中死亡的情况并不少。
        有一种台湾模式很受推崇:前面是医院,后面是养老院,老人不舒服了到前面治病,身体康复阶段可以回养老院休养,环境合适了,心情也好,生命质量也更高,有尊严的晚年不过如此。费用为大众消费,大多数人都能承受,主要依靠的是政府埋单。
        其实,无论是提供入户综合服务的居家养老,还是医院+养老院式养老,大家所求的不过是一种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
        社区档案
        菱角塘社区现有6404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600余人,其中80到90岁老年人有124人,空巢老人有35户。为了建立关爱空巢老人长效服务机制,辖区有“老姐妹帮扶会”、“党员先行工作室”来帮助社区内的空巢老人解决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使社区居委会成为空巢老人的贴心人。
        人物速写
        去世前,
        老人一直念叨他的名字
        在去年敬老节举行的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上,记者认识了一位养老护理员:37岁的杨德昌,来自盘龙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业4年多,是云南第一批高级养老护理员。
        针对特困、高龄、残疾、独居、空巢、军休干部、困难老党员等群体,盘龙区以政府购买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家庭式”居家养老服务。也就是说,杨德昌给老人服务,付钱给他的是政府。杨德昌与他的100多位同事服务于1000多名老人。这样的服务按小时收费,每小时15元,扣除各种费用后,上个月,杨德昌的工资是2000多元。他告诉记者,这个工作非常灵活,不少同事都是4050群体,干多干少看个人情况,大家工作从几百元到2000多元不等。
        尽管现在已经喜欢上这份工作,但杨德昌说,脏、苦、累都不怕,自己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不理解、受气,被人当做是家政。在他看来,家政主要负责的是卫生清洁,但自己的这份工作则掺杂了更多感情因素。每位老人情况不同,买菜、做家务、聊天、疾病护理,相处下来,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交流,这也是这份职业的成就感、吸引力。经常有老人跟他们说,见你们比见儿女还多;半夜身体不舒服时,老人们打电话首先是打给他们;有些老人处理退休工资等事情时,比起儿女,宁愿找他们经手。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人去世时,因为堵车,杨德昌没见到老人的最后一面。医院护士告诉杨德昌,老人临去世时嘴里一直念叨着杨德昌的名字。杨德昌说,那一夜他失眠了。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里的焦点新闻频道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