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7-31 08:41:54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养老网 居家养老】“这朵茶花寓意开花结果、开枝散叶,许多中年人会买回去送给孩子增添喜气。”7月29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乞巧节”前夕,在广州珠村,63岁的“巧婆”蔡姨指着台桌上自己亲手编织而成的“茶花”对编者一一道来。
         
        中国乞巧第一村:巧手生花 再现百年乞巧盛况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广州是中国内地乞巧习俗保留最完整、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而位于广州天河区的珠村更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美誉。
         
        “乞巧节”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广州的“乞巧节”又称“七姐诞”。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引线,制作手工艺品,在八仙桌上摆上瓜果贡品,祭拜“七姐”,乞求心灵手巧。
         
        在该节日来临之际,珠村潘氏祠堂内的“巧姐”、“巧婆”们早就各就各位,摆好款式精美的手工艺品,迎接到访的市民。
         
        走进潘氏祠堂,见到祠堂台子上摆满了由珠片花、米花、芝麻制作的各类精致的乞巧工艺品,令围观市民连连称赞。据介绍,为了做这种精细的“巧艺”,珠村的巧姐、巧婆们从春节后就开始准备,才可赶在七夕到来前完成。
         
        “我从十几岁开始学做花,当时生活条件不好,可用的材料只有谷米、芝麻、皱纸,现在多了铁丝、塑料、丝网。”七十多岁的潘婆说,随着材料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如今乞巧工艺品的款式比以往多了不少,制作时间上也有所缩短。
         
        珠村的乞巧习俗已有八百年的历史。2011年,以珠村为代表的广州“天河乞巧习俗”入选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每逢“乞巧节”,珠村的女子都会制作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陈列于村内祠堂中,在节日期间供人欣赏。
         
        传统的乞巧手工艺品包括:用珠片、珠子、泡沫等材料制作成的逼真“珠片瓜果”;用红枣、花生、冬菇、瓜子、红豆等斋类实物粘成七层、九层的“斋塔”;用七色纸裁剪成不同颜色仙女衣服、用品的“七娘盘”…
         
        “对那些使用传统材料例如稻谷、米、禾草制作的工艺品,就要求制作者眼神好,够细心。”蔡姨说。
         
        近年来,珠村的“巧姐”们也更频繁地与珠三角、港澳地区进行交流。2013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上,两岸四地的代表队云集珠村参加“赛巧会”,比试巧艺。2014年7月27日,广州乞巧文化交流协会送出一百多件珠村及黄埔巧姐新创作的精品前往澳门参加2014亚太博览会。展会期间,现场播放乞巧文化宣传片,“巧姐”们也倾情献艺,与来宾互动,教授乞巧手艺。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晒巧品”这项传统习俗中,“巧姐”、“巧婆”们特地推出精美的玫瑰、百合、蝴蝶兰等新样式。“学习做巧品的门槛并不高,看书自学或到现场跟着‘巧姐’们练习都行,”45岁的潘娴开已连续五年制作巧品,在其他“巧婆”眼里,她的手工艺十分了得。
         
        为了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乞巧节手工艺品制作,珠村的乞巧文化,也走进了小学的课堂。天河珠村小学成为广东省乞巧文化传承基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到乞巧文化。 

        中国乞巧第一村在哪里?
         
        广州是中国内地乞巧习俗保留最完整、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而位于广州天河区的珠村更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美誉。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