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京
  • 上 海
  • 重 庆
  • 天 津
  • 新 疆
  • 河 北
  • 甘 肃
  • 山 西
  • 辽 宁
  • 吉 林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安 徽
  • 福 建
  • 黑龙江
  • 江 西
  • 广 东
  • 广 西
  • 海 南
  • 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河 南
  • 湖 北
  • 湖 南
  • 陕 西
  • 青 海
  • 宁 夏
  • 内蒙古
  • 港澳台
  • 2014-07-31 12:21:02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候鸟养生 养老院】6年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他发现,林木文的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这项研究枚举了很多反差。有一个是:中国自杀率十年连续下降,全世界最低,而农村老人自杀率却连续十年逆势上升。这很耐人寻味,表明农村老人这群体近十年已经步入“最易绝望”的群体。还有一个是,老人说的“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河)更可靠”。这说明了,养儿防老已到了不可期的地步。
        对于农村老人自杀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将这种已然形成的“自杀秩序”归因为“代际剥削”: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不得不说,这是农村家庭的传统价值模式的写照,年轻为子女也是为了子女能给自己养老。但是,时代的变迁,既定的规则与秩序,早已无法调节现有的真实。
        农村老人自杀变得普遍,基于同类相怜的情感,令人心酸不已。然而,对此或许不能全怪子女不孝,在时代前行的滚滚车流中,社会经济高度分化,这些正处在中年阶段的群体,本能产生出集体焦虑,他们要为生存而战,要为子女而拼,作为比他们更加弱势的老人,就成了他们要甩掉的包袱。但是,这样的现实而冷血的选择,无疑是对人伦道德的最大伤害。
        仓禀实而知礼仪,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任何道德的苛责都于事无补。农村老人自杀所具有的普遍性,是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凸显农村养老困境。对农村老人来说,儿子靠不住,那该靠谁呢?在老人们“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最基本的需求,由谁来满足?据数据统计显示,今年我国老年人总数达到2亿,在未来几年类将保持每年800万的增长,而这其半数以上的为农村老人。这个庞大群体的养老,显然不可能由其子女全部承担,更何况他们的子女也承担不起。
        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缓解这一矛盾,最急需还是强化对农村养老的反哺力度,可以建立一种“新集体主义”,通过半市场化、半国家化的居家养老,来缓解当前农村的养老和医疗矛盾,分担子女养老的压力。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村老人“抱团取暖”,创造条件把老人集中起来居住,相互照顾,相互为伴,并辅以必需的公共服务。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让农村老人放弃用自杀来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的痛苦。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养老信息,欢迎登陆我们官网中福养老网里的焦点新闻频道进行浏览,里面有丰富的养老信息,希望能帮到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