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居家养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随着子女外出求学、异地成家立业,数量可观的中年人也开始步入‘空巢’期,‘空巢综合症’成为‘空巢’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大杀手”。
关爱空巢老人 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农历九月九日,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念起王维这首诗词,而我国早在1989年就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主要是希望重阳节这种传统习俗能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倡导大家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
然而,生活在节奏不断加快的繁华都市里的我们,总是疲于为生计、工作、家庭而奔波着,我们就像一颗零件,被整个机器带动着,打磨着。慢慢地,我们脑海里家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也渐渐遗忘了父母当初的嘱咐:记得多打电话回家。如果我们停下润饰自己的脚步,仔细想一想,我们能真正陪在爸妈身边的时间到底还有多少?外地上班族平均每年仅陪父母80小时,若按中国老人平均寿命71岁,假设父母现在50岁,那么我们陪父母的时间还不足100天!
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目前中国“空巢老人”的现状是比较严峻的。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1.67亿人次,近半就处于空巢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进入空巢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空巢期也越来越长。“空巢老人”已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比如“空巢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及时的照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老年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悲剧。所以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对“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给予更多的帮助。
王学义教授还表示,“空巢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为:焦虑、失落、抑郁、恐惧、失眠、头痛、食欲不良等,易出现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
那么怎样减少子女离家后对家庭的心理冲击,避免出现空巢的情感危机呢?
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一、保障空巢老人基础的生活质量
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空巢老人要远离空巢综合症,首先得保障、解决、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即最起码也要解决空巢老人的温饱问题,这也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主要有: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等。但空巢老人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说到底最终主要还是需要通过子女的赡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所以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空巢老人出现空巢综合症其实是“适应障碍”的表现,主要是因为退休后,原本规律的生活常态突然发生了变化,加之子女离家不在身边,无法将这种不适应感得到及时的释放与倾述,进而感到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等,而“封闭性、单元式、各家各户与邻居间互不相干”的住宅建筑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烦躁情绪的恶化。空巢老人要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必须先从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着手。
要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
首先,子女及时经常性的关怀与沟通是根本途径;子女应与父母多沟通,多关心父母,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处于被关注的角色,而不是被忽视。
再者,培养空巢老人寻找退休后生活的兴趣爱好是主要途径;这样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有助于他们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
最后,政府加快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及社会开展积极健康的社区活动是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老人能够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并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寻找、实现自我价值。
三、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政府方面,主要是加快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完善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并深入贯彻《老年法》和《条例》,提供有效权益支持,切实维护空巢老年人合法权益等。
社会方面,多组织开展老年人群活动,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多鼓励邻里的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加强他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此外,社区工作者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养老网的小编呼吁广大的年轻的朋友,在百忙之中也要回家看看,陪陪父母,不要让忙碌的生活而忘记了去关爱父母的健康与快乐~~
关爱空巢老人 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农历九月九日,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念起王维这首诗词,而我国早在1989年就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主要是希望重阳节这种传统习俗能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倡导大家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
然而,生活在节奏不断加快的繁华都市里的我们,总是疲于为生计、工作、家庭而奔波着,我们就像一颗零件,被整个机器带动着,打磨着。慢慢地,我们脑海里家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也渐渐遗忘了父母当初的嘱咐:记得多打电话回家。如果我们停下润饰自己的脚步,仔细想一想,我们能真正陪在爸妈身边的时间到底还有多少?外地上班族平均每年仅陪父母80小时,若按中国老人平均寿命71岁,假设父母现在50岁,那么我们陪父母的时间还不足100天!
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目前中国“空巢老人”的现状是比较严峻的。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1.67亿人次,近半就处于空巢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进入空巢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空巢期也越来越长。“空巢老人”已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比如“空巢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及时的照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老年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悲剧。所以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对“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给予更多的帮助。
王学义教授还表示,“空巢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为:焦虑、失落、抑郁、恐惧、失眠、头痛、食欲不良等,易出现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
那么怎样减少子女离家后对家庭的心理冲击,避免出现空巢的情感危机呢?
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一、保障空巢老人基础的生活质量
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空巢老人要远离空巢综合症,首先得保障、解决、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即最起码也要解决空巢老人的温饱问题,这也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主要有: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等。但空巢老人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说到底最终主要还是需要通过子女的赡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所以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空巢老人出现空巢综合症其实是“适应障碍”的表现,主要是因为退休后,原本规律的生活常态突然发生了变化,加之子女离家不在身边,无法将这种不适应感得到及时的释放与倾述,进而感到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等,而“封闭性、单元式、各家各户与邻居间互不相干”的住宅建筑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烦躁情绪的恶化。空巢老人要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必须先从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着手。
要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
首先,子女及时经常性的关怀与沟通是根本途径;子女应与父母多沟通,多关心父母,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处于被关注的角色,而不是被忽视。
再者,培养空巢老人寻找退休后生活的兴趣爱好是主要途径;这样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有助于他们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
最后,政府加快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及社会开展积极健康的社区活动是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老人能够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并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寻找、实现自我价值。
三、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政府方面,主要是加快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完善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并深入贯彻《老年法》和《条例》,提供有效权益支持,切实维护空巢老年人合法权益等。
社会方面,多组织开展老年人群活动,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多鼓励邻里的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加强他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此外,社区工作者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养老网的小编呼吁广大的年轻的朋友,在百忙之中也要回家看看,陪陪父母,不要让忙碌的生活而忘记了去关爱父母的健康与快乐~~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