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网 养老】从去年9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展以房养老试点到如今靴子正式落地,人们的质疑声一直不断,多数人仍表示难以接受这种养老方式,许多有此类养老需求但是不愿尝试的人群则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养老地产。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以房养老不会成为社会养老方式的主流,与其花大力气去推行“以房养老”,不如挖掘和扶持中国老年人自己已经在尝试的养老办法,把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设施养老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为老年人量身定制满足娱乐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实现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愿望。
“以房养老”注定只是“非主流”?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俗称保险版的“以房养老”,也是人们经常说的“倒按揭”,施行方式是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表示,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对以房养老有兴趣,但由于实施细则还没出台,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递交申请,也没有相关产品出来。
自去年9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之后,这种不算新的养老模式迅速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猜测和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失去了住房所有权给予的安全感,人们担心社会环境、房产价值和使用权、人文情感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会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埋下隐忧,因而多表示不会采取这种养老方式。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早在2011年中信银行总行就曾推出过“养老按揭”,让“以房养老”进入了可操作层面。中信银行贵宾理财经理侯世易在采访中表示,以一套估价在100万左右的房屋为例,按照中信银行细则规定的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所抵押房产评估价值的60%,贷款年限为十年,以60万贷款金额、6.55%的年利率计算,则老人每月可以从银行拿到6800元,足够负担生活。“房子还是得留给儿女,如果我采用以房养老肯定会影响家庭感情,而且房子以后增值了、产权到期了怎么办,要是后悔了也要不回来了。”65岁的沈阳市民卢先生因为一直做个体生意,如今儿女各自成家,自己有一套闲置的房产,符合以房养老的条件。不过尽管对以房养老有些兴趣,他仍旧表示自己不会采取这种养老方式,“人活一辈子,总得留下点东西吧”。
事实上,在国外,类似“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也属于小众产品。据悉,在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自1989年实施以来,截至2010年5月,参与者仅有49万人,不到符合条件对象总数的2%,而在欧洲一些国家,采用这种方式养老的尚不足1%。
老人更青睐居家养老
“把房子抵押了来养老,还不如买个适合养老的房子。”沈阳市民于慧轩表示,她和老伴都已经退休,打算近期购置一套新房用来养老,首选有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医疗配套的楼盘,她希望园区内能有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无障碍设施、医疗体系保障服务等,“物业费高点也能接受。”
54岁的王秋凤跟三个朋友不久前在同一个温泉养生项目各自购买了一套房子,“喜欢这儿的田园风光,每家都有一小块地,没事儿可以种点绿色蔬菜自己吃,园区里还有专供老年人休闲的会所,也有自己的小型诊所,特别适合养老。”王秋凤说,由于项目位于郊区,又都是小户型,价格不高,她只花了30多万就购买到了称心如意的养老房,“市里的房子也留着,两边住。”
记者走访沈阳地产市场发现,沈阳很多项目在宣传时都提出了养老的概念,如适宜老年人疗养保健的温泉房,户户送地的田园小院,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的近郊洋房等等。沈阳最早涉足养老地产的听雨观澜(楼盘资料 咨询:400-700-1234转13769)创新了居家养老的模式,在浑南新区的扶持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社区内打造医疗云计算服务平台,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档案、24小时呼叫、转诊就医绿色通道、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全程在线服务。
沈阳盛世田园居(楼盘资料 咨询:400-700-1234转13815)的室内园田住宅模式集耕种、居住为一体,把田地单元化地分配给每个住户,从一楼至顶楼,户户有园田,园区提供24小时贴心管家服务,并特设园田俱乐部,由专业农技师提供种植指导、专人代种、土壤检测、种子供给、农业咨询及专业培训等服务。
沈阳五彩阳光城(楼盘资料 咨询:400-700-1234转13384)与盛京医院合作建设大型医疗中心,设立医疗健康服务管理系统,为每位老人设立健康档案,每年定期体检,专业的护理机构为需要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私人照料。园区内还有老年大学的书画阅览室、手工艺室、多功能厅等文化设施。
由于棋盘山地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很适合老年人喜静的生活习惯,因此成为养老地产发展的重地,2012年11月,泉辉(沈阳)国际老年康复有限公司于棋盘山泗水科技城拍下了3宗地块建设养老地产项目,以康复医疗为特色为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养老养生服务,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康复医疗。同一天,合众人寿于该处摘得13块地,7块用于兴建养老社区,并于时隔1年的2013年12月在同一区域再夺7地,为其养老社区的二期项目作储备。
沈阳养老地产需转型养老不能脱离家庭
尽管沈阳有养老地产概念的楼盘不在少数,但是至今尚未形成规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项目皆位于生态环境较好但是远离市区的位置,交通并不便利,园区周边的配套也不完善,老人的活动空间多被局限在园区内。“园区里有班车接送去市区,儿女也可以开车来看我们,不过要是家里没车就比较麻烦了。”王秋凤坦言,当初买房的时候确实对交通方面有所顾虑,不过她和老伴的身体都很好,两处房子来回跑也没问题,由于是跟几个老姐妹一起购买,大家住在一个社区里,做什么都有伴,否则她也不会到这么远购房,“这边环境好,就当退休后休闲度假了,也不是指着在这儿养老。”
百益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庆曾发表观点称,养老地产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是10年内沈阳还是做不起来的。这是因为很多老年人宁愿住在老房子中养老也不愿意搬到一个新的环境,老年人融入新环境的能力和年轻人相比要差很多,离开了曾经的老邻居、熟悉的环境,他们会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恐慌,加上所有的老人住在一起,心理上也会加速衰老,也会逐渐与社会脱离。“很多开发商都把项目建在偏远的郊区,认为那里环境清幽,空气新鲜,可是这样在交通、医疗等配套上就不能跟上来,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提倡亲情两代住宅,既适合老年人居住和又符合年轻人居住标准,否则单独将“养老”概念提出来只会离市场越来越远。
对此,新峰地产总经理助理于岳雅表示认同,她说,沈阳的养老地产尚处发展阶段初期,并未形成规模,无论是配套设施、产品理念、运营模式还是市场认同都有待时间来检验,很多自称养老地产的楼盘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地产,“有一些项目最初并未定位养老地产,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入了养老元素,可以说是半路出家。”于岳雅说,一些偏远地区的楼盘项目,在配套和交通上都不具有优势,加入养老因素后可以吸引老年人的关注,拓展客群。“老年人退休后不需要担心上下班路途遥远,很多老人也不会经常外出走动,园区内配套丰富、环境好就能满足基本要求。”
于岳雅认为,基于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巨大的现实,养老地产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但是要想发展起来也不是易事。“养老地产需要在普通住宅模式的基础上,开辟出新的服务方式,不能将老年人与年轻人分离,与传统的社会生活相分离。”她坦言,真正购买养老地产的多是老人的儿女,如果将父母送去很远的楼盘养老,与送去养老院无异。“我曾经考察过北京的一处比较成功的养老地产项目,除了为老年人提供所需配套设施和全方位的护理外,还适宜年轻人居住,园区内都是全家住在一起,既售卖也出租,这种不脱离家庭的养老形式很受欢迎。”于岳雅称。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以房养老不会成为社会养老方式的主流,与其花大力气去推行“以房养老”,不如挖掘和扶持中国老年人自己已经在尝试的养老办法,把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设施养老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为老年人量身定制满足娱乐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实现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愿望。
“以房养老”注定只是“非主流”?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俗称保险版的“以房养老”,也是人们经常说的“倒按揭”,施行方式是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表示,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对以房养老有兴趣,但由于实施细则还没出台,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递交申请,也没有相关产品出来。
自去年9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之后,这种不算新的养老模式迅速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猜测和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失去了住房所有权给予的安全感,人们担心社会环境、房产价值和使用权、人文情感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会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埋下隐忧,因而多表示不会采取这种养老方式。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早在2011年中信银行总行就曾推出过“养老按揭”,让“以房养老”进入了可操作层面。中信银行贵宾理财经理侯世易在采访中表示,以一套估价在100万左右的房屋为例,按照中信银行细则规定的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所抵押房产评估价值的60%,贷款年限为十年,以60万贷款金额、6.55%的年利率计算,则老人每月可以从银行拿到6800元,足够负担生活。“房子还是得留给儿女,如果我采用以房养老肯定会影响家庭感情,而且房子以后增值了、产权到期了怎么办,要是后悔了也要不回来了。”65岁的沈阳市民卢先生因为一直做个体生意,如今儿女各自成家,自己有一套闲置的房产,符合以房养老的条件。不过尽管对以房养老有些兴趣,他仍旧表示自己不会采取这种养老方式,“人活一辈子,总得留下点东西吧”。
事实上,在国外,类似“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也属于小众产品。据悉,在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自1989年实施以来,截至2010年5月,参与者仅有49万人,不到符合条件对象总数的2%,而在欧洲一些国家,采用这种方式养老的尚不足1%。
老人更青睐居家养老
“把房子抵押了来养老,还不如买个适合养老的房子。”沈阳市民于慧轩表示,她和老伴都已经退休,打算近期购置一套新房用来养老,首选有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医疗配套的楼盘,她希望园区内能有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无障碍设施、医疗体系保障服务等,“物业费高点也能接受。”
54岁的王秋凤跟三个朋友不久前在同一个温泉养生项目各自购买了一套房子,“喜欢这儿的田园风光,每家都有一小块地,没事儿可以种点绿色蔬菜自己吃,园区里还有专供老年人休闲的会所,也有自己的小型诊所,特别适合养老。”王秋凤说,由于项目位于郊区,又都是小户型,价格不高,她只花了30多万就购买到了称心如意的养老房,“市里的房子也留着,两边住。”
记者走访沈阳地产市场发现,沈阳很多项目在宣传时都提出了养老的概念,如适宜老年人疗养保健的温泉房,户户送地的田园小院,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的近郊洋房等等。沈阳最早涉足养老地产的听雨观澜(楼盘资料 咨询:400-700-1234转13769)创新了居家养老的模式,在浑南新区的扶持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社区内打造医疗云计算服务平台,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档案、24小时呼叫、转诊就医绿色通道、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全程在线服务。
沈阳盛世田园居(楼盘资料 咨询:400-700-1234转13815)的室内园田住宅模式集耕种、居住为一体,把田地单元化地分配给每个住户,从一楼至顶楼,户户有园田,园区提供24小时贴心管家服务,并特设园田俱乐部,由专业农技师提供种植指导、专人代种、土壤检测、种子供给、农业咨询及专业培训等服务。
沈阳五彩阳光城(楼盘资料 咨询:400-700-1234转13384)与盛京医院合作建设大型医疗中心,设立医疗健康服务管理系统,为每位老人设立健康档案,每年定期体检,专业的护理机构为需要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私人照料。园区内还有老年大学的书画阅览室、手工艺室、多功能厅等文化设施。
由于棋盘山地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很适合老年人喜静的生活习惯,因此成为养老地产发展的重地,2012年11月,泉辉(沈阳)国际老年康复有限公司于棋盘山泗水科技城拍下了3宗地块建设养老地产项目,以康复医疗为特色为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养老养生服务,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康复医疗。同一天,合众人寿于该处摘得13块地,7块用于兴建养老社区,并于时隔1年的2013年12月在同一区域再夺7地,为其养老社区的二期项目作储备。
沈阳养老地产需转型养老不能脱离家庭
尽管沈阳有养老地产概念的楼盘不在少数,但是至今尚未形成规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项目皆位于生态环境较好但是远离市区的位置,交通并不便利,园区周边的配套也不完善,老人的活动空间多被局限在园区内。“园区里有班车接送去市区,儿女也可以开车来看我们,不过要是家里没车就比较麻烦了。”王秋凤坦言,当初买房的时候确实对交通方面有所顾虑,不过她和老伴的身体都很好,两处房子来回跑也没问题,由于是跟几个老姐妹一起购买,大家住在一个社区里,做什么都有伴,否则她也不会到这么远购房,“这边环境好,就当退休后休闲度假了,也不是指着在这儿养老。”
百益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庆曾发表观点称,养老地产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是10年内沈阳还是做不起来的。这是因为很多老年人宁愿住在老房子中养老也不愿意搬到一个新的环境,老年人融入新环境的能力和年轻人相比要差很多,离开了曾经的老邻居、熟悉的环境,他们会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恐慌,加上所有的老人住在一起,心理上也会加速衰老,也会逐渐与社会脱离。“很多开发商都把项目建在偏远的郊区,认为那里环境清幽,空气新鲜,可是这样在交通、医疗等配套上就不能跟上来,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提倡亲情两代住宅,既适合老年人居住和又符合年轻人居住标准,否则单独将“养老”概念提出来只会离市场越来越远。
对此,新峰地产总经理助理于岳雅表示认同,她说,沈阳的养老地产尚处发展阶段初期,并未形成规模,无论是配套设施、产品理念、运营模式还是市场认同都有待时间来检验,很多自称养老地产的楼盘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地产,“有一些项目最初并未定位养老地产,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入了养老元素,可以说是半路出家。”于岳雅说,一些偏远地区的楼盘项目,在配套和交通上都不具有优势,加入养老因素后可以吸引老年人的关注,拓展客群。“老年人退休后不需要担心上下班路途遥远,很多老人也不会经常外出走动,园区内配套丰富、环境好就能满足基本要求。”
于岳雅认为,基于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巨大的现实,养老地产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但是要想发展起来也不是易事。“养老地产需要在普通住宅模式的基础上,开辟出新的服务方式,不能将老年人与年轻人分离,与传统的社会生活相分离。”她坦言,真正购买养老地产的多是老人的儿女,如果将父母送去很远的楼盘养老,与送去养老院无异。“我曾经考察过北京的一处比较成功的养老地产项目,除了为老年人提供所需配套设施和全方位的护理外,还适宜年轻人居住,园区内都是全家住在一起,既售卖也出租,这种不脱离家庭的养老形式很受欢迎。”于岳雅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